內。都沒有許可權前去探視這些幽禁的諸侯及其家眷,要想進入最後一排院落,必須持有李利籤的手諭,否則誰也不能前去探視,膽敢擅自靠近後院者不問緣由一律斬殺。迄今為止,已有二十餘名學生因為好奇潛入後院而被殺身亡,為此蔡邕等四名院長多次聯名諫言,請求李利把住在後院的數百人全部轉移到其他地方重新安置,切不可再枉殺他們的學生。這也是促使李利決定在城外重新修建皇家學院的一個重要原因。
然而太學院已經開辦十幾年了,卻很少有人知道李利不惜人力物力開辦學院的初衷是什麼,到底意欲何為。
蔡邕說完話後,目光灼灼地注視著李利,可李利卻慢條斯理的悠閒品茶,直到一杯茶見底,他才輕輕放下茶盅,微笑道:“岳父一再詢問擴建的原因,朕也解釋過很多次了。此次重新選定校區,原因有三。其一,長安作為帝都,魚龍混雜,環境和氛圍不好,讓皇家學院的學生們無法安心讀書。其二,京城的人口逐年遞增,截至去年年底,城中已有常住人口十萬戶,時隔兩個月,眼下城中又增加了兩萬戶,房屋短缺,寸土寸金。其三,我晉國初建,新王朝就應該有新氣象,加之太學院已經更名為皇家學院,既然是皇家學院就不能太寒酸,不能有損皇家的形象和聲譽。因此,將學院搬到城外重新建校勢在必行。如此回答,不知諸公是否滿意?”
第222章 燎原之火 2/3
蔡邕一臉沉思狀,看向李利的眼神仍有狐疑之色,卻不再繼續追問。顯然,李利說的都是實情,如今城中的百姓確實是越來越多了,煙花柳巷之地也愈發興旺,以致很多學生無心讀書,沉溺於酒色之中的學生不在少數。
蔡邕沉默不語,華佗、張機和孔融三人自然也不敢多問,三緘其口,沉默是金。
隨著李利登基做了皇帝,身份和地位的轉變就像無法逾越的鴻溝一樣橫在君臣之間。讓華佗和孔融這些當代大儒,在面對李利的時候都不敢輕易開口說話,擔心言多必少,禍從口出,稍有不慎就會招致殺身之禍,甚至株連滿門。
懸殊的地位差異拉開了人與人的距離,促使之前無話不談的忘年之交突然間變得陌生起來,再也無法回到從前,無法重溫當年促膝夜談的情景。
在此之前,華佗、張機二人是大將軍府的常客,三天兩頭去串門,蹭吃蹭喝是常事,連吃帶拿也屢見不鮮。但是隨著擁立李利登基的呼聲越來越高,華佗和張濟兩位神醫就很少在大將軍府露面,除非李利下令召見,否則他們輕易不會踏入皇宮半步,即便從宮門前經過也會繞道而行,唯恐碰到內府的家眷或是被李利撞見。這並不是他們和李利及其家眷之間有矛盾,而是人老成精,深諳處世之道,擔心自己一旦和皇家之人扯上關係,早晚惹禍上身。自身性命是小,連累闔家老幼是大,是以明哲保身無疑是上上之策。誰閒著沒事到皇帝家串門。嫌命長了,活膩味了?
自古道伴君如伴虎。這句話絕非無稽之談,而是屢試不爽的人間至理。
從古至今,帝王無情,皇族中人所在的地方就是是非之地,誰沾上誰倒黴。或許,對於醉心於功名利祿之人來說,腦子裡整天都想著攀龍附鳳,藉此博取君王的歡心。從而魚躍龍門,飛黃騰達。但是對於華佗、張機和孔融等人而言,眼下他們已經位極人臣,身份、地位和名望都有了,位比三公,譽滿天下,對此他們已經心滿意足,再無其它奢望。
正所謂無欲則剛。現在華佗、張機等人不再奢望還像之前那樣與李利無話不談,結為忘年之交,只希望自己能夠安安穩穩的授學。將生平所學傳授出去,如此一生便沒有遺憾了。至於其他事情,與他們毫無關係。既不熱心也不參與,一門心思都用在學院的教育上面。
此次若不是涉及他們所在的三所學院,他們絕對不會插手,更不會過問此事。但涉及他們的教學場地和學生,他們就不能置身事外,必須弄清楚皇帝為何突然下令重建校區,為何要將皇家學院搬到城外。除此之外,他們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向李利稟報,準確地說應該是求情。
在不久之前的封賞群臣之中。從太學院結業出仕的上萬名學生當中,軍事學院的學生大多獲得提拔封賞之外。從政的學生幾乎都沒有升遷。為此,這些出自孔融、蔡邕等大儒門下的學生們意見很大。紛紛請求他們的老師替自己做主,出面討個說法。
至於誰能給他們一個說法,這是不言而喻的,除了皇帝李利之外,何須勞煩蔡邕和孔融這樣位列三公的當代大儒親自出面?
換句話說,當下也只有蔡邕、華佗、孔融等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