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易衝出鄴城,卻不料竟在即將趕到壺關之時遭遇劉備、關羽等人的伏擊,險象環生,幸得公孫伯圭拼死相救,才得以保全性命,化險為夷。是役,公孫瓚捨生取義,主公為此悲痛欲絕,諸將力諫主公斬殺劉備三兄弟替公孫將軍報仇,用其頭顱祭奠公孫將軍。然而,為了顧全大局,主公最終還是留下了劉備三兄弟,為隨後順利收復徐州奠定了基礎。”
說到這兒,諸葛亮語氣一頓,由衷感嘆道:“主公是我見過的最仁慈的君主,胸襟之豁達亙古未有,愛才惜才之心與日月同輝!自從冀州之戰結束後,主公以德報怨,屈尊降貴親自徵召太醫院華佗和張機兩位神醫為劉備和關羽二人治傷,由此才保住了劉備的性命。事後,主公不計前嫌,賜予劉備三兄弟官爵和府邸,安置其家眷和族人。然而張飛和關羽二人卻並你不領情,依舊不肯效忠於主公,只在戰時隨軍出征,其他時間一概不奉詔令。”
聽完諸葛亮這番講述之後,司馬懿臉上仍舊是一副波瀾不驚的樣子,但他內心深處卻如驚濤駭浪一般洶湧跌宕,深深地被李利豁達的胸襟所折服,清晰意識到也許自己誤解了李利,他並沒有尋機殺害自己的想法。或許,經過上黨郡守府的那場生死問答之後,李利就已經收起了殺心,決定放過他司馬懿了,怎奈司馬懿自己生性多疑,下意識地認為李利不會放過他,一直在找機會除掉他,永絕後患。
此時此刻,聽了諸葛亮講述劉備三兄弟與李利之間的恩怨之後,司馬懿恍然發現自己和李利之間的仇怨根本算不了什麼,甚至於自己和李利之間的仇恨說出來都很牽強。畢竟,他司馬家族是毀在亂兵的手上,當夜殺進司馬府邸的不光是滕霄所部三千甲士,還有諸侯盟軍的兩千餘名殘兵。因此這份滅門大仇不能全都算在西涼軍頭上,不能強加在李利身上;嚴格說起來,參與司隸大戰的所有諸侯都有份兒,都與他司馬家族有滅門之仇。換言之,如果沒有司隸大戰,他司馬家族就不會遭難,最多破財消災,把上百年積累的財帛拿出一部分送於李利,即可化險為夷。
暗自思量之中,司馬懿忽然感覺自己是不是太過狹隘了,過於偏激,思想太複雜,把簡單的問題想得太複雜。事實上,這一年多來,他整天跟在李利身邊,切身體會到李利並不是大奸大惡之徒;恰恰相反,李利待人隨和,處事寬仁,平日裡沒有一點架子,對待親兵和侍女都很和善,對他司馬懿更是以禮相待,從未發過脾氣,更不會頤指氣使的故意刁難。
潛移默化之下,司馬懿感覺自己活了二十多年,只有這一年多時間過得最舒心最自在。比自己家族中的生活還要輕鬆隨意許多。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處處提防著李利。惟恐李利哪根神經不對,對他狠下殺手。只不過他的擔心是多餘的。這麼久下來,李利對他既不過分優待,也不刁難,只要他做好份內的事,就萬事大吉,從未受到任何處罰,反倒是得到不少賞賜。因為他辦事穩妥,思慮周全,李利先後賞賜他一幢三進宅院和三百餘匹綾羅綢緞。並給他五十兩金,讓他安置家眷,此外還派給他十名甲士,充作隨身親兵。
正是因為這樣,當李利將他派到諸葛亮帳下任職之時,他心裡隱隱有些失落,只是他自己不願意承認,反倒自我安慰:“終於脫離虎口了。自此以後,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司馬懿早晚能夠出人頭地,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
直到此刻,司馬懿方才幡然醒悟。清清楚楚地認識到自己離開大將軍府時確實是很不捨,而他之所以想做一番大事,其實就是為了向李利證明。他司馬懿絕非庸才,早晚做一番大事讓李利看看。讓他後悔當初把自己趕走是個失策的決定。乍看起來,司馬懿就像是個怨婦。但李利和他可不是背背山,而是長期相處下來所形成的友情。儘管他們彼此都不願意承認這份情誼,但它卻是真實存在的,畢竟人都是感情動物,朝夕相處一年多時間如果說沒有一點情誼,那隻能說明彼此之間都是惺惺作態,骨子裡都是極度自私自利的人,與冷血動物無異。
非常之人必有過人之處,其心胸氣度和自我反省能力絕對遠超常人,否則他一輩子都不可能獲得成功。司馬懿就是後世公認的非常之人。
沉默良久,司馬懿伸手給諸葛亮倒上一杯茶,低聲坦言道:“聽軍師一席話,在下感觸良多。主公以德報怨的胸懷,在下之前亦有耳聞,卻並不信以為真。然則,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此番張飛榮升軍中上將,讓在下真正相信傳言不虛,主公確是當世雄主。只是”欲言又止,司馬懿的臉上罕見地露出幾分為難之色,有些難以啟齒,不知該不該說。
諸葛亮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