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領軍進取中原都遭遇了猛烈阻擊,幾乎是節節抵抗,令其舉步維艱,損失慘重。然而李文昌其人生性堅韌,殺伐果斷,善於創造機會,屢次進軍中原,並利用諸侯之手大肆削弱各大世家和士族的抵抗力量,從而順利攻取司隸、豫州和徐州等中原州郡,進而立足於中原,圖謀天下。
所以,方才家兄說西晉國內的世家和士族一定會抵制李利推行科舉,微臣對此深感懷疑。須知,李利麾下的文臣武將大多出身寒微,七成以上的武將都是平民出身,文臣之中即便有世家出身之人也大多是家境沒落計程車族,與平民無異。因此他們深知平民出仕之艱難,必定擁護科舉取士,而科舉取士對於武將而言,非但無害反而有利,因為武將原本就是沙場建功而博取功名,此番武舉推行之後他們又多了一條出仕的門路。此等好事,何樂而不為呢?”
說到這裡,蒯越察覺到劉表神色不悅,可是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即使不中聽,他也得硬著頭皮說完。
停頓之後,他繼續道:“至於西晉國內的世家和士族,他們早就被李利降服了、殺怕了,只要李利不把他們往絕路上逼,他們就不敢反叛?”
第230章 虎口拔牙2/2
停頓之後,蒯越接著說道:“至於西晉國內的世家和士族,他們早就被李利降服了、殺怕了,只要李利不把他們往絕路上逼,他們就不敢反叛。是以西晉推行科舉考試應該會很順利,可以博得大多數人的擁護,其境內不會爆發叛亂,更不會出現混亂局面。
此乃微臣愚見,陛下姑且聽之,如何決斷全憑陛下定奪。”蒯越很清楚劉表對他有成見,不過他就是這麼個脾氣,想到什麼說什麼,說話不中聽,這輩子只怕是改不了了。
就因為他秉性耿直,說話不中聽,劉表即位稱帝之後才會選擇敕封蒯良為相國,而不是他蒯越。
不僅如此,劉表還對蒯越抱有成見,認為他雖有謀略,才能尚在其兄蒯良之上,卻不夠強硬,喜歡依附強者,沒有血性。
再加上,蒯越和蔡瑁來往甚密,交情匪淺,這讓劉表不得不慎重對待。
如果任用蒯越為相國,蔡瑁出任大將軍,那麼他們二人一旦聯手,又將他劉表置於何地?
劉表出身帝王之家,豈能不知馭下之道首重平衡?
於是首輔的位子就落在蒯良頭上,而蒯越只得到一個諫議大夫的官職,其實就是一個比較正式的幕僚而已。
別看蒯良和蒯越是親兄弟,但他們兄弟倆的脾氣和秉性完全不同。蒯良見識不凡,且志慮忠純,認定的事情就一定會去做;而蒯越同樣才能不凡,卻有趨強附勢之嫌,立場不堅定。這是劉表對他們兄弟的看法,由此決定了他如何使用蒯氏兄弟。至於這麼做是否正確。其實劉表心裡也沒底,不知道自己會不會看走眼。
蒯越說完話後顧自坐下,劉表靠在軟椅上眯眼假寐。右手落在桌案邊緣上,無名指輕輕敲著桌面。若有所思的沉默不語。
“陛下,微臣以為諫議大夫所言句句在理,見解獨到到,可謂入木三分。”就在劉表閉目思量之時,龐統開口說話了。他首先肯定了蒯越的分析很有道理,然後接著說道:“事實上,在科舉取士尚未出現之前我等都認為,以舉孝廉為主的舉薦出仕之法乃出仕的唯一途徑。我大漢朝四百餘年江山都是沿用此法選拔官吏的。然而科舉取士之法一經問世,我等便不難看出其本身所具有的無可取代的優越性,及其頑強生命力,是以科舉取士將取代舉薦出仕制度已經成為必然趨勢,稱其是大勢所趨亦不為過。”
當龐統說到這裡的時候,劉表陡然睜開眼睛,凌厲的目光直勾勾盯著龐統,那凌厲之中帶著陰冷的眼神如同利劍一樣鋒利,彷彿要穿過龐統的眼睛直達心靈,看看他腦子裡究竟是怎麼想的。這都什麼時候了為何還幫著西晉李利說話。
很明顯,劉表此刻最想聽到的不是西晉李利如何強大如何英明,而是希望聽到西晉方面出現紕漏、露出破綻。自己如何抓住這些破綻給予西晉李利狠狠一擊,重重打擊李利的囂張氣焰。
這是劉表最直接也是最迫切的想法。於是他挨個點名,讓蒯良、蒯越二人先後發表看法,可惜蒯氏兄弟所言都沒有說到劉表的心坎上,讓他很不滿意。原本他以為龐統聽了蒯氏兄弟的言辭之後必定能夠猜透自己的心思,從而順著自己的思路說幾句中聽的話,至少也讓自己心裡好受一些,不承想龐統所言和蒯氏兄弟的如出一轍。一剎那,劉表大失所望。神情黯淡,目光在龐統平凡至極的臉龐上稍作停留。遂撇頭收回目光,一邊聽著龐統的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