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英文版本去作出自己的判斷。
回憶錄上市之前和之後,在廣大讀者和媒體中間都引起了廣泛的爭論,不少新聞的炒作方法也是把厚厚的包括希拉里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一本書壓縮為她在萊溫斯基案中的憤怒與憂傷,更有甚者,不少人都說它是一本“政治論文集”,是她走向總統寶座的競選綱領,稱她和克林頓的夫妻關係不過是一種政治夥伴關係,真正讚揚它的文章寥若晨星,這或許便是她作為政治家配偶的最大悲哀。
如果她不在回憶錄中觸及萊溫斯基案,論者便會說她的“歷史”是不全面的,是不可信的,而她把那段不愉快的往事寫出來坦露在公眾面前,又有人指責她透過暴露隱私引得關注與同情。處於這樣一種兩難的處境之中,她寫出了一個真實的女人的脆弱的一面,為何大家不能夠多給她一些理解?但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令筆者覺得欣慰,《堪薩斯城星報》讚揚說:“任何人都很難無視希拉里書中所透出的高雅,以及她混雜在一起的自信與自卑帶給我們的感受。”
還有人發表評論文章說:“用四年的時間來忘記顯然不夠,好在足夠平復心情,然後才能坦然回憶,回憶往事不愉快,但這種表白讓希拉里重歸一個有風度的女人,就像她現在對萊溫斯基的‘同情’。”(注:《親歷歷史》中寫道:“然而他的隱私、我的隱私、莫妮卡·萊溫斯基的隱私和我們這些家庭的隱私,都已無端遭到殘酷無情的侵害。”)
但更多的還是批評,是攻擊:自傳的出版怎麼看怎麼像一種政治策略,而且是一種並不新鮮的政治策略。現任總統喬治·W·布什當年投身選戰之前,也同樣是以出版自傳鳴鑼開道,他在書中談到自己的酗酒歷史,從那時起,指責布什酒鬼的聲音幾乎煙消雲散。要想避免別人攻擊你的短處,最明智的辦法就是先把傷口翻出來給別人看。
在萊溫斯基事件陰影中生活多年的克林頓夫人也是如此。自此以後,“希拉里不會再談這她的這些問題了。”《今日美國》的政治專欄作家沃特·夏皮羅(WalterShapiro)斷言。
另有評論認為:《親歷歷史》出版,讓美國人對希拉里的態度進一步分化,要麼更愛戴她,要麼更厭惡她。愛戴她是因為她的魄力和堅強,而厭惡她的人中包括怒其不爭、不滿於她仍然與負心丈夫苟合的女權主義者,但更多的人認為希拉里與克林頓的婚姻之所以延續到現在,不是因為一度“心碎的”妻子所說的“我仍然愛著他”,而更多是由於雙方出於政治目的而達成的某種契約。
這部近40章,超過40萬字的回憶錄究竟寫了哪些內容呢?它從希拉里的中學時代寫起,以白宮八年的生活為中心,廣泛涉及克林頓執政期間的美國的對內對外政策、諸多重大國際國內政治事件的背景、她與克林頓之間的情感糾葛等。
其中最打動人心的有她對母親多蘿西、女兒切爾西和丈夫克林頓的親情與愛情。尤其是從耶魯校園與比爾的初相識寫到小石城的夫妻柔情直到在萊溫斯基醜聞案中所承受的痛苦與哀愁,都展示了她作為一個“小女人”的另一面。
第九章 何去何從三、《親歷歷史》(2)
的確,拋開書中的枯燥的與政治有關的內容不論,僅就這本書所述及的夫妻關係而言,《親歷歷史》的確講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充滿了愛情與婚姻的滄桑,謊言和背叛,加上這對夫妻所處的高位,更給這個故事增添了一種非同尋常的複雜感。儘管故事發生在曾經的“第一夫婦”之間,但誰又能說,克林頓夫婦的故事不是我們很多人婚姻的縮影呢?
希拉里在《親歷歷史》中寫她在獲知萊溫斯基性醜聞案的反應是與任何獲知丈夫背叛了自己的妻子毫無二致的,她寫道:
我幾乎無法呼吸,吸了一大口空氣後,我開始大哭大叫:“你是什麼意思?你在說什麼?你為何騙我?”他只是站在那裡,一遍又一遍地說:“對不起,對不起,我只想保護你和切爾西。”
正如希拉里解釋為什麼有人喜歡讀她的回憶錄時說:“有些人希望瞭解我的生活,然後判斷我是否還是個正常人。”
有些傷痛和瘡疤是誰都不願意去觸及的,她卻能夠坦然地面對曾經令她無法容忍的背叛與謊言並能夠用平靜的文字寫下來,有什麼比這更能說明一個女人的尊嚴和寬容?
透過《親歷歷史》的出版,她已經作為一個聰明有趣獨立的女人出現在眾人面前,她曾經想過“掐斷克林頓的脖子”,但她沒有,為了女兒,為了自己曾經愛過並且還愛著的人,為了家庭,也為了美國。她所表現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