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說的降旨,接著便是轉身而行,回內朝去了。
以劉文炳對崇禎的瞭解,這就是留下了心結。如果剛剛大怒降罪,反而日後容易開解,此時突然冷靜,還加以賞賜,那是崇禎權衡利弊之後,勉強容忍。
一則,皇帝想到自己以前被批評求治太速,馭下太苛,現在對邱元一這樣的大將斷然處治,一定會引發軒然**ō,剛剛穩定的政局,一定會因此事而不穩,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二來,當下南京城中練兵統兵的大將,大局佔靠的住的,能力也夠的,也就是這邱某人一個了。
當然,是忠於皇帝或是忠於太子,這就是兩說了。
但以目前來說,安撫是上策。
叫人君以安撫乎段對待的大將,劉文炳的擔心自然也就能理解了。這樣的大將,下場恐怕都未必會好。
“京營練成勁卒,都有一定之規,少府大人的好意,末將心領了。”
“哎,你自己好自為知吧!”
事巳至此,例也不必有什麼再多說的了,劉文炳很忙,宮禁現在要肅清巡查,shì衛要交班,他這個御前大臣也兼任領shì衛的重責,所以只是向著劉文炳一擺手,便又是匆忙離去。
夕陽之下,只有邱危一自已慢步向宮外行去,在他身後,是高大的宮殿建築所組成的背影,這些投影壓在他的身上,就如同現在他心中的強大壓力一般冷峻而沉重。
這種皇家氣息,威嚴高聳,沒有人xìng的氣息,只有至高無上權力對普通人的壓制。
如果不是有堅強的信念,邱元一很難想象,自已是怎麼在皇帝面前堅持下來的。
回想當年評點松山一役時,說起洪承疇太軟,頂不住後方的壓力酬現在看看自己,例也對的起當時的年少輕狂了。
“就盼太子新軍早成吧!”
按照約定,京營北上之時,有幾個先決條件。第一就是南京要安穩,政體穩定,人心思明,第二,便是上游無事,左良玉聽從整編,或是安慶九江沿線的防禦充實。第三,便是各地防線穩定,地方休制重新梳理清楚。
最要緊的,當然還是都練兵已成,且在裝備和士氣上,都能和清軍主力一戰的時候,那個時候,才是真正的北上時機。
“太子知道此事的時候,卻不知道是何看法?”
回想起當初和皇太子能朝夕相處,討論軍國大政時的快意,邱元一也是十分感慨。
他是一個大氣而又精細的人,雖然和太子關係不淺,但在京營時,卻和太子斷絕任訶聯絡,不管是書信還是託人帶話,都是一律杜絕。
現在已經明顯看的出來,皇帝和太子已經到了君臣相疑,父子相疑的地步。
皇帝不為搶功,根本不會有今日的召見。
而太子那邊究竟將以何應對,一次次的捷報,是否能解決父子間出現的必結?這一層,邱元一就是十分茫然,根本無從知曉了!。!。
第二卷 南方 第三百三十六章 決勝(11)
二月二拖抬頭,航是崇禎十八年的早春。
春寒料峭,在一望元際的黃土高坡上,無遮無擋的禿嶺上連一顆樹木也瞧不著,到處都是險峻的山谷和高坡,人和人相隔能說著話,聽也聽的清,但想要見面握手,就得先盤下幾十道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再攀上幾中條彎彎曲曲的小道上去,這才能見著面!
當然,這也是極端的情形,但陝北多山少水,少平原多谷地,例也是事實。
往年這時候,儘管冰寒少水,但農人百姓還是會在地裡了,事不多,但好歹動手在地裡忙著,就感覺一年的生計有了著落,要是在家裡待著,誰也不知道等待著的未來是什麼。
這幾十年了,年成就是一年比一年差,十家有七家都逃了,死了,或是不知道哪裡去了,留下來的都是咬著牙關撐著,最苦的貧民或是造反走了,或是流亡,留下來的還是有點家底的富裕農家,也是十分勤快,苦撐著留在這陝北貧唐對地,所求的,也不過就是一畝地收成能超過一百斤,能把種子糧收上來,再收上一些口糧來,就是滿天神佛保佑!
不過這願望卻是落了空,例不是說年景變的更差了,而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災禍。
實際上,崇禎十七年就比以前強些,年底的時候,稀稀拉拉下過幾場小雪和小雨,這在以前根本想也不想敢。
這些樸實的農民當然不會知道,從明朝中後期開始的小冰河時期就要結束了,再過十來年,就又是風調雨順的好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