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3 / 4)

小說:古今奸海 作者:無組織

,攻入開封,擒了出帝。大臣們或死節或出逃,馮道依然方寸不亂,他從從容容地到京師朝拜契丹主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斥責馮道:“你在唐曾事四帝,可謂開國守業之臣。唐亡則事晉,也歷二帝。如今又要改換門庭,如此不忠不義,本王怎麼信你?”馮道並不羞愧,心平氣和地立在一邊聽耶律德光責罵。許久,耶律德光訓完了,又問馮道:“你為什麼來朝?”馮道大言不慚地說:“無城無乓,安敢不來?”耶律德光又諷刺他:你是何等的老兒?”馮道裝瘋賣傻地說:“我是無才無德的痴頑老兒。”耶律德光聽罷哈哈大笑:“倒也乖巧。我再問你,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馮道用俳語答道:“此時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耶律德光大喜,遂封馮道為太傅。耶律德光北歸,馮道曾從至常山。

後來劉知遠建立後漢,馮道又歸附了漢,被封為大師。四年以後,即公元951年,郭威滅了後漢建立後周,馮道依然臉不變色心不跳地站到郭威的麾下,憑其三寸不爛之舌、兩行伶牙利齒、一張厚臉皮求得太師兼中書令之職。

三年以後,後周世宗柴榮即位,柴榮是郭威的養子,文治武功為五代詩帝之冠。他初即位便趕上劉聖攻上黨。柴榮召集大臣,說:“劉聖欺朕年少,國家新立且遇大喪,以為我一定不能出兵迎戰。聯以為善用兵者應出其不意,我想親自督戰攻打劉聖。”馮道竭力勸阻。柴榮說;“聯見唐太宗平定天下,敵無大小必親自出徵,聯因何不可?”馮道以為柴榮年幼,定無主見,於是出言不敬:“陛下不可與唐太宗比。”柴榮大怒,他本來就不大喜歡這個曾歷四朝,侍奉過九君的老傢伙,於是降旨罷去太師,然後率兵出征。馮道這些年闖過了大風大浪,而今在小小的柴榮這兒翻了船,又羞又惱,不久就死了。

馮道生活的幾十年,天下紛紛擾擾,戎夷交侵,民如倒懸之急,馮道卻怡然自得地做他政治上的“不倒翁”先有這理。”明清之際王夫之提出:“氣上見理”。戴震更認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還著書數百言,津津樂道地講自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的官階封爵,自號為“長樂老”,自謂“孝於家、忠於國,為子、為弟、為人臣、為師長、為夫、為父,有子、有孫,時飲一杯,食味、別聲、被色,老安於當代,老而自樂,何樂如之?”真是厚顏無恥,令人作嘔

保自己殺皇后的閻文應

公元1022年,宋真宗駕崩。年僅12歲的仁宗即位,母親劉太后垂簾聽政。劉太后作主為仁宗選了宋應州城(今山西應縣)的一位郭氏姑娘為皇后。這位郭後小仁宗兩歲,還是一個天真爛漫、口無遮攔的小女孩,她帶著眾人的豔羨和對雙親的留戀來到了雖是金碧輝煌卻陰森不見天日的皇宮大院。然而這卻不是她一生榮光幸福的轉折,而是她最終成為宦官專行、權利傾軋之犧牲品的不幸開端。而一手造成她的悲劇的人物就是我們這個故事的主角,仁宗朝的太監——閻文應。

閻文應是宋開封人,曾任給事掖庭,後遷至入內副都知。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劉太后駕崩。這樣宋仁宗從幕後轉到臺前,開始親自執政.他首先要擺脫皇太后執政的影子,就和呂夷簡商定把從前劉太后任用的大臣,象張耆、夏竦、陳堯佐、範雍、趙稹、晏殊、錢惟等人都給罷免了。仁宗很欣賞自己大刀闊斧的氣勢,一時心中大快,退朝回到後宮,興致勃勃地講給郭後聽。郭後這時已經二十一歲,容顏俏麗,顧盼神飛,她入宮的九年正逢劉太后代為執政,什麼事都不用仁宗做主,所以仁宗在後宮的時間很長,兩人倒象乎常人家的小夫妻無話不說。郭後的性格依舊如當年天真爽直,她聽了仁宗的話就說:“罷了這麼多人,怎麼單留一個呂夷簡,其實他也很會依附太后,不過仗著人乖巧、會應變,讓自己躲了個乾淨!”仁宗略一思忖,又覺此話不假,第二天就罷了呂夷簡的相位。

不料,仁宗與郭後的談話卻讓間文應聽到了。閻文應平素與呂夷簡的關係可是非同尋常,依他的邏輯推理,既然這會兒罷了呂夷簡,那麼下一個遭殃的就是我間文應了。他一下子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兒,賊眉鼠眼地注視著動靜。這麼提心吊膽地過了幾天,間文應眼珠又轉了轉,想這一切都是因為郭皇后多嘴,倘若設計把皇后廢了,自己不就平安無事、前程似錦了嗎?這時仁宗又鬼使神差地復了呂夷簡的相。閻文應趕快把郭後的話告訴了呂夷簡,呂夷簡恨得咬牙切齒,二人進生陷後之心。

偏是老天爺不長眼,但凡有小人動了心計,它都會賜一機遇,可巧,宋仁宗又選了尚、楊兩個美人人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張之洞《勸學篇》進一步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