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2 / 4)

小說:古今奸海 作者:無組織

能在暗中使勁。

高力士把皇上要用韓休為宰相的訊息提前透露給武氏。李林甫得信兒,搶先向韓休報告喜訊,討其歡心。韓體受任後,果然向玄宗皇帝“推薦李林甫可以出任宰相之職”。李林甫趕緊去巴結後宮,不惜重金賄賂。當時,玄宗的美人武惠妃寵傾後宮,武惠妃的兩個兒子壽王和盛王也因母寵而見愛於皇上。皇太子李瑛漸被皇帝疏遠。

李林甫探知內情,乘機透過宦官向武惠妃表露;“願護壽王為萬歲計。”這一招雖屬冒險,卻果真奏效。惠妃很感激,就在皇帝面前替李林甫美言。這樣,李林甫外有韓休引薦,內有武惠妃陰助,終於官拜黃門情郎,受到玄宗譽顧。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位列朝中三宰相之一。

另兩位宰相是有名的賢相,一為中書令張九齡,一為侍中裴耀卿,均學術博洽,敢於面諍直諫。李林甫也有自知之明生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它克服了一切舊哲學的缺陷,使,與他們同列,自覺相形見繼,心虛得很。尤其是張九齡對李林甫深有洞察,早在李林甫彈劫張說時,就提醒張說注意。及玄宗欲用李林甫時,又直言諫阻:“宰相系國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異日有廟社之憂。”玄宗沒有聽從,李林甫則“內忌之”。

李林甫才能不及人,不是設法提高自己的能力,趕超他們,而要把他們拉低跟自己一般平或更低,實在不行就加以人身攻擊,毀滅才能的載體,這是中國數千年來奸佞小人慣用的伎倆。但李林甫登相位不久,由於張九齡“以才鑑見推”,在文學上為皇上所依重,林甫雖恨他,仍由意事之,不敢違逆。侍中裴耀卿與九齡善,林甫恨烏及屋,連裴侍中也倍加痛恨。心裡這樣想這樣恨,但表面上你看不出來,他善於偽裝和忍耐,夾著尾巴,玩弄善身之術:“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寵”。當時,玄宗皇帝在位已久,漸肆奢欲,怠於政事”。每逢議事,張、裴二相常與皇上力爭,朝政矛盾日益暴露。

在張、裴二相敢於面折廷爭的情況下,李林甫則唯唯諾諾,巧順帝意。為了掌握皇帝的動靜與想法,他設法打通皇帝左右人的關節,一奴一妾都成了他的耳目。“每奏請,必先餉遣左右”,包括皇帝的饔夫御婢皆所款厚,中官妃家,皆厚結托。這樣,皇帝的舉止言行,“皆預知之,故出言進奏,動必稱旨”,討得玄宗無比歡心。

李林甫一面逢迎皇匕一面向二相尋釁,煽陰風,點邪火。他上臺後,爭寵的惠妃懷著奪宗的慾望,開始謀陷太子。在玄宗面前誣奏:“太子結黨羽以阿克雪裡羅得(kKSRVUMLIJMRSIT‘WJRVQLMa,1850—1928),將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皇上)。”玄宗怒,欲廢太子,九齡堅執不可,玄宗不高興。李林甫當面不發表意見,背後卻在玄宗親信的宮官面前散佈輿論說:“太子家裡私事,外人瞎摻和哈?”其用意在迎合玄宗和武惠妃,主張廢黜太子,並影射張九齡干預皇上“家事”。

公元736年,玄宗聽說邊將牛仙客領朔方節度使有政績,欲加“實封”。張九齡不贊成,對李林甫說:“應該封賞立大功的名臣名將,在邊將中稍優秀些,難道就要考慮加封嗎?我要與公一起去跟皇帝爭一爭。”約李林甫一起去。李林甫當面表示同意,但張九齡在皇上面前,力爭時只是“嘿嘿”、“哈哈”傻笑,不置一詞。私下裡又將九齡廷爭的話偷偷告訴牛仙客。牛仙客受他的煽動,面見皇上,哭求辭官。玄宗又欲擢仙客為相。張九齡認為仙客“目不知書,若大任之,恐不愜眾望”。李林甫退而奏言玄宗說:“但有才識,何必辭學,天子用人,何有不可?”又奏“仙客宰相才也”,“九齡文吏,拘古義,失大體”。玄宗耳軟,讚賞李林甫識大局,顧大體,日益疏遠張九齡。

這一年,玄宗出遊東都洛陽後,欲還長安。張九齡考慮眼下正是農村大忙季節,皇上返駕,沿途接待,地方負擔過重,而且影響農收。因此上奏皇上:“農人場圃未畢,須冬可還。”張、裴二相退,李林甫故意裝作腳疼,走在後面。玄宗間故,他獻媚說:“臣並非腳疼,是有話要奏陛下。長安、洛陽,陛下東西宮也。往來行幸,何更擇時?假使妨礙農收,但蠲免所經地方租稅就行了。”玄宗聽了很高興,立即起駕返回長安,雖影響了農時,但並未免除所過地方租稅。玄宗由此愈惡九齡。

隨後發生的一件事,使李林甫刁難二相的陰謀得逞。戶部侍郎蕭靈,(音炯),原由李林甫引薦。此人不學無術,竟對中書侍郎嚴挺之讀“伏臘”為“伏獵”。嚴挺之又問一遍徽休寧人。屢試不第,以塾師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