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戳一下,就能帶起很多土。盜墓經驗豐富的李鴨子馬上意識到,這東西要比平時使用的鐵鍁更容易探到古墓,於是他受到啟發,比照著那個工具做了個紙樣,找到一個鐵匠照紙樣做了實物,第一把洛陽鏟就這樣誕生了。以後便在倒鬥人群眾廣為流傳。”
張平很是詫異,指著前面那管狀的東西問道:“那這個是什麼,為什麼會設計成這個樣子,有什麼用呢?”
金榮衝著他點點頭,很是滿意他這種虛心求學的態度,這時候也閒著無事,遂和張平找張椅子坐了下來,和他擺上了龍門陣。
“這洛陽鏟因為是要做為挖掘探洞、採集探土之用,簡單說只是一種工具,主要用於挖墳淘寶,一般的使用者都可以掌握大概的使用方法。
裝上富有韌性的木杆後,可打入地下十幾米,透過對鏟頭帶出的土壤結構、顏色和包含物的辨別,可以判斷出土質以及地下有無古墓等情況。洛陽鏟的製作工序有20多道,最關鍵的是成型時打造弧度,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就帶不上土。不僅如此,洛陽鏟在製作工藝上更為複雜,通常製造一把小鏟需要經過製坯、煅燒、熱處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而只能手工打製。
鏟頭上裝上富有韌性的臘木杆並且接上特製的繩索,就可以打入地下十幾米,甚至幾十米深處,鏟子提起之後,鏟頭內面會帶出一筒土壤。這樣不斷向地下深鑽,盜墓賊對提取的不同土層的土壤結構、顏色、密度和各種包含物進行分析,如果是經過後人動過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築。
如果包括物發現有陶瓷、鐵、銅、金、木質物,就可以推斷地下藏品的性質和佈局。經驗豐富的盜墓賊憑洛陽鏟碰撞地下發出的不同聲音和手上的感覺,便可判斷地下的情況,比如夯實的牆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樣。
此外,挖的墓不同,盜墓工具也不同。探漢墓用洛陽鏟演變而成的重鏟,挖唐墓時用扁鏟,進入漢墓墓室(漢墓多為墓坑,多已塌陷)搗土時用滾叉和撇刀。
隨著時代的發展,一般的洛陽鏟已經被淘汰,新的鏟子是在洛陽鏟的基礎上改造的,分重鏟和提鏟(也叫泥鏟)。由於洛陽剷剷頭後部接的木杆太長,目標太大。所以棄置不用,改用螺紋鋼管,就像你看到的那樣,約莫半米上下,可層層相套,隨意延長。平時看地形的時候,就拆開,背在雙肩挎包裡。
現在你明白了吧,如今這洛陽鏟的家族已經十分龐大,比如電動洛陽鏟,儼然一個小型的鑽探機。像搞建築公路鐵路礦山方面,其實這洛陽鏟都有不小的作用。”
張平大開眼界,這時候有幾個考古隊員已經拿著洛陽鏟在周邊開始打洞。叮叮噹噹的不絕於耳。這要不是電動的洛陽鏟,還真是一個體力活啊。懷著好奇心,張平認真的看著他們的舉動,不時提出一些自己看不懂的問題。
過了一會,有個隊員將手中的洛陽鏟拿了出來,上面帶出了一管泥土出來。金榮指著那些泥土對張平說道:“我們判斷下面是否有墓穴,就是看這上面帶出來的泥土。而讓泥土開口說話,首先就是辨別顏色。第一層是耕土層,一般都是沙土,顏色發黃,參考價值最低,沙土下面就是紅土了。
第二層是文化層,也是考古的目的地,因為上面堆積著人類活動的痕跡,能看出人類在上面耕種、畜牧等生活印記。第三層則是生土層,很可能就到達石灰岩層,再挖不動就基本結束了。
如果土層有改變,紅土到了沙土之上,或者兩種土混合痕跡明顯,都是曾經深挖的痕跡,也就代表地下有墓穴存在。這種土層,外表像‘五花肉’,被考古勘探工作人員親切地稱為‘花土’。只要是發現了類似‘五花肉’的‘花土’,就能說明下面有墓穴存在的可能。
你看這管泥土,就有著花土的痕跡,也就是說下面極有可能存在有墓穴。”
果然不出金榮所料,忙碌了一陣之後,成功的挖出了一條斜斜的通道出來,這就是所謂的盜洞了。張平心中暗想:看來這考古與盜墓也差不多啊,不過一個是官面上的,一個卻是見不得光的。但其實說起來都是殊途同歸,都是為了墓穴裡面的那點東西。
在墓穴這方面,張平顯然就是一個菜鳥,根本沒有他說話的份。金榮自然也明白,邊吩咐大家做事,邊給張平講解著具體的每一個細節。其盡心盡力的模樣,倒是讓張平感覺到誠惶誠恐,有一種學生被老師悉心教導的感覺。
順著那條盜洞下去,迎面是一堵牆壁擋住了去路。張平看看金榮,後者臉露微笑,指著那面牆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