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榜的前一日,李筠婷便回到了京中,一清早兩人出發,到了放榜處,已經是人頭攢動。等了一個時辰,終於是張貼了榜。
李玉泉等四人中,李玉泉並著張凡榜上有名。
殿試是需要考策論的,李玉泉便又開始了閉門不出苦讀的日子,同是中榜,張凡的選擇和他截然不同,選擇了外出交際應酬。張凡自覺比李玉泉有才,詩詞和策論都是比他做的好,唯一比不上的便是出身。張凡想著李玉泉是想著勤能補拙,而張凡選擇和人交際,經過殿試,若是進了一甲,自然飛黃騰達。
李筠婷去了書局,策論的各式的題目都是有的,下午時候,李筠婷會則白千字的題目,讓李玉泉用一個半的時辰做題,做完題後,便會朗朗念出李玉泉的文章,李筠婷雖然不會做文章,評判的目光卻頗為精準,往往一語中的。李玉泉這段時間同妹妹討論策論的題目,倒是有了不少心得,二十多天的時間,文章自覺精進不少。
前段時間放出的宮女,劉府已經篩選了四個,兩個嚴格的送到了冀州,另外兩個寬鬆的已經送到了京城的府邸。
李筠婷和哥哥討論題目,便讓人捎了封信給華氏,言明瞭箇中緣由,等到李玉泉殿試過了,再開始同宮中的兩個嬤嬤學規矩。
華氏自然應允,這讓李汝蘭心中雀躍,她已經迫不及待同她的兩個嬤嬤學習規矩。雖然苛責了點,這段時間踩著特製的花盆底,腿腳都是顫顫,吃飯的時候也是有規矩的,飯也吃的不好。每當這個時候,李汝蘭就特別懷念自己的空間裡的丸子,想想選秀,咬咬牙堅持下去。
盛老太太心疼李汝蘭,想要讓緩緩程序,只是李汝蘭哪裡肯,笑著同盛老太太撒嬌,表示要堅持下去。李汝蘭對李筠婷的選擇暫緩是嗤之以鼻的,規矩自然越早學越好,可以在做到規矩的時候,嫋嫋身姿,步步生蓮。
華氏把李筠婷送到李玉泉那裡便是想著讓兄妹二人多親近,這才是正經的嫡親的親戚,雖然不太明白李玉泉的殿試同李筠婷有什麼關係,也是應允了晚些學規矩的請求,信中叮囑對待嬤嬤一定要恭敬有禮。
一個是武嬤嬤,一個是周嬤嬤,是眼見著李筠婷如何同李玉泉如何做策論的,更見著李玉泉對妹妹點出問題的信服,兩人眼中皆是震驚,原本李二小姐就生的貌美,原來更是女諸葛?
兩人上午的時候會簡單指導李筠婷的女紅,剛看著成品的時候,兩人本想放下這個環節,等到看李筠婷自己繡時,才發現雖然繡得細緻,只是也太細緻來了,便指導,如何在不起眼的地方可以略略粗糙些。
這樣一來,李筠婷的繡活的速度是大大提高,只是在兩位嬤嬤的眼中,還是太過於緩慢。若是進宮選秀,考驗繡活,這樣的速度自然不行,便想辦法,改了李筠婷的繡法。
很快就到了殿試的日子。
55還鄉(一)
李玉泉殿試進了一甲;是探花郎;這個訊息傳到冀州,整個李府都為這個訊息沸騰了。李文燁原本就為大兒子自得;因著李玉泉教養得好;更是對華氏青眼相待。認為是華氏同自己的教養的當。
李文燁本就是官場上的人,他的兒子得意;自然又奉承之人;李府一時間倒是人來人往絡繹不絕。
李筠婷同李玉泉在京中;李玉泉在京中也有自己的交際,既然得了這般的好訊息,京中也是門庭若市,只是劉凡咬牙不已。他自覺比李玉泉有才;原本是二甲;這個成績也頗為不錯,只是同李玉泉相比,頓時心裡不平衡。李玉泉在京中認識的人本就廣,中了選之後更是忙著交際,昔日的好友,漸行漸遠。李玉泉對此也只能一聲嘆息,他看得出劉凡因為李筠婷的事情對自己頗有不滿,只是涉及到自己妹妹的聲譽,也只能如此。同時也嘆息劉凡只讀聖賢書,不聞窗外事,他是明言過自家是漢軍旗的,大概劉凡還不瞭解這漢軍旗下的女孩兒是需要選秀的。
冀州同京城雖然相距不過一日的行程,只是這兩廂都忙碌,倒是沒辦法相見。
在李玉泉上任之前,倒是得了空子,衣錦還鄉。
李筠婷在前段日子也來了月信,容貌和之前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倒是胸脯微微隆起,開始發育了,青黛倒是笑著說道:“小姐也是大姑娘了。”
兩人坐著馬車回冀州,殿試本就在四月,現在回冀州已經是六月初,原本冬日馬車上會圍著重重的帷氈,現在已經都去了,小窗上的簾子也掀起,馬車行走在官道上,等出了京,便可見到大片大片的綠,地裡挑著舊年的稻草人,若是有荷塘,則可看到蓮葉微微展露。等到七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