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在兩年的蜀亂期間,沒有派人入蜀替換王全斌的原因。只要把事情辦妥了就好,激起更大的亂子,甚至逼著王全斌在蜀中自立為王才犯不著。
好了,現在相信全天下的人都看到了,胸襟寬廣的趙家天子決不會為一時之怒而殺人,更不會因為長久的怨恨失去理智。他是個善良的完人,大家可以放心大膽在他的愛護下生存。至於曾經“遺憾”過的後蜀人生就是由遺憾組成的。
第十七章 愛我的間諜
事實上,在這兩年當中,趙匡胤時刻都坐在火山口上,稍有不慎,就會灰飛煙滅。危言聳聽嗎?那麼請回憶南唐是怎樣由盛而衰的。
李璟貪多務得,攻佔閩、楚,耗費國力,更分散了兵力,最後遇到了柴榮,結果就不可收拾。趙匡胤正走上了這條老路。
好大的後蜀,四十六州二百四十縣五十三萬餘戶,那是多少個“閩”和“楚”?再加上他之前還吞併了的“荊”和“湖”新興不到十年的宋朝有那麼大的消化力嗎?
但不管怎樣如履薄冰,趙匡胤還是挺過來了。他用的辦法卻不是小心謹慎,緊守國門,而是主動出擊,讓四下裡所有的鄰居都膽戰心驚,時刻處在他的威嚇之下。這有點像是活膩了找死,不過兵法有云——事急用奇,兵危使詐。有些時刻就必須得打腫了臉充胖子,倒驢不倒架。
不然,你總不能要趙匡胤帶著菸酒糖茶,去找人送禮聊天套近乎吧?
對付南唐,趙匡胤是給了個甜棗之後緊接著又抽了李煜一記響亮的耳光。甜棗是滿足李煜吃齋唸佛的特殊願望,給他送去了個年輕貌美的小和尚,陪著他整天講經唸佛;那記耳光是緊跟著就在長江邊上不斷地訓練水軍,擺出時刻殺過江去的姿態,嚇得李煜每天再給佛祖多磕了不少的頭。以至於他的大將林仁肇等人看破了趙匡胤的虛實,鼓動他主動出擊,他都沒那個膽子。
對更遠一些的南漢,趙匡胤的辦法更加直接,他早在王全斌入蜀之前,就派出了潘美攻克了南漢的郴州,以徹底的暴力讓遠在廣州的暴戾青年劉鋹自愧不如,不敢妄動。
而相對於南唐的近鄰吳越國,卻不必擔心,它的國君錢俶是個妙人,而且早就是趙匡胤的天下兵馬大元帥了。歷史證明,他們始終都親如一家。
最大的問題仍然還是在北方,北漢和契丹。北漢,這個不起眼的小國是一顆崩牙的鐵蠶豆。當年的李筠看走眼了,這塊沒肉的骨頭硬得可怕,終趙匡胤一生都沒能啃動。而輪到了趙光義的時候,北漢終於陷落了,可是也因此耗盡了當時宋軍所有計程車氣和精力,緊接著就是空前的崩潰式災難。
那麼該怎麼對付它呢?打?想都別想,證明了多少次了,劉鈞立即就會回擊。和?小心劉鈞看出了破綻,馬上聯絡契丹入侵契丹,那可不是好玩的。該怎麼辦呢?必須臨之以威,卻要精確把握尺度!
思前想後,趙匡胤給北漢的劉鈞帶去了一句話——“君家與周氏世仇,宜其不屈。今我與爾無所間,何為困此一方人也?若有志中國,宜下太行以決勝負。”
不單純地示好,更不虛言恐嚇,很理解你一直打仗的原因,並且再次邀請你出兵決戰!只要你有志於中國。
然後趙匡胤就開始了等待。他相信,與其殲滅北漢多少士兵,攻佔它多少城池,都不如直接打擊劉鈞的精神信心,更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劉鈞的回話很快就來了,出人意料,北漢國王的意興很是蕭索蒼涼——“河東土地甲兵,不足當中國之十一,區區守此,蓋懼漢室之不血食也。”
我只是想在北方這麼一塊小地方上祭祀祖先而已。
趙匡胤笑了,原來如此,下面的就容易了,順水推舟人人會。他笑著對劉鈞的使者說——“為我語劉鈞,開爾一路以為生。”
既然你說得這麼可憐,那好吧,我給你一條生路。並且宋史記載,就因為這次問答,趙匡胤“故終其世,不以大軍北伐。”但是請注意,我絕對懷疑這句話的真假,理由同下。
“宋揮玉斧”——史書上記載,王全斌進駐成都,俘虜孟昶之後,曾經把南疆地圖快馬加鞭送進開封,向趙匡胤請示是否還要繼續向南進兵。而趙匡胤用手中片刻不離的玉斧在地圖上大渡河一帶揮舞了一下,說——“此外非吾有也。”就此把大渡河以南的大片中華故土扔出版圖。
於是大理國就此合法。
此後宋人還對此大為讚賞。因為“藝祖畫大渡河為界,故歷一百五十餘年無西南之邊患,今如若在此以南建城立邑,如蕃夷一旦有二心,邊隙即開,非中國之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