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班奪權。
第一件事,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十二月,宋軍突然主動進攻偽齊。
這次進攻在歷史上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記,但是,它的攻擊力度以及所取得的輝煌戰績,絲毫不遜色於南宋總結出來的那十三次軍功。它甚至差一點點就完成了宋朝人夢寐以求的夙願。
當時,偽齊已經把國都從大名府遷到了開封城,劉豫鳩佔鵲巢,強佔了北宋的皇宮。他徵集了十餘萬鄉兵,編為十二軍,沿黃河、淮河兩岸,及陝西、山東等地駐紮,進窺南宋。
看上去聲勢浩大,實際上破綻百出,每一條戰線上都兵力薄弱。南宋只要發兵,肯定能打破壁壘,攻入淮河區域。
當時,很多人看清了這一點,可出兵的居然是襄陽鎮撫使李橫和河南府、孟州、汝州、唐州鎮撫使翟琮。
這兩人都不是宋朝正規軍出身,他們是北方淪陷時自發形成的義軍。哪怕這時有了宋朝的官銜,也仍然被排擠在主流之外。
歷史證明,不管是在哪個時代,抗戰最積極、行動最迅速的,都是非主流的人員。這是巧合嗎?裡面應該隱藏著巨大的問題!
李橫、翟琮率兵北伐,這是南宋歷史上第一次北伐。他們的部下有彭圮、趙起、董先、張圮、董震等人,還有一個人叫牛皋。
李橫軍渡江之後橫掃兩淮,直撲河南,連克汝州、穎昌、信陽等地。翟琮軍進攻東至鄭州、西到京兆之間的廣闊區域,與李橫軍形成從西、南兩面合圍開封的態勢。
攻勢迅速,等到年後二月間,兩軍已經攻至開封城外圍。這是出乎敵我意料的戰績,不僅劉豫沒有料到,南宋方面也沒有準備。其他友軍,像長江防線上的劉光世、韓世忠兩軍,都相距甚遠,哪怕是急行軍趕過去支援,也來不及了。
可金國來得及出兵。劉豫慌了,他明知道求援意味著在女真人心裡失去砝碼,但也顧不得了。這正中金兀朮下懷,真是盼什麼來什麼,想打仗就來了對手。他帶著嫡系精兵出征,會和偽齊大將李成,組成近十萬的強大聯軍,與李橫、翟琮軍在開封城郊的羊馳崗決戰。
戰線過長,補給不足。長期作戰,讓宋朝北伐軍實力下降,羊馳崗之戰是他們的終點。李橫、翟琮被擊敗,事實證明他們真的盡全力了,因為之後他們再也沒法支撐了。北伐軍一路敗退,失去了之前所奪的全部疆域。金、齊聯軍趁勢反擊,銜尾疾追,相繼攻佔了鄧州(今屬河南)、隨州(今屬湖北)、襄陽及郢州(今湖北鍾祥)等地。
也就是說,北伐軍連自己的根據地都丟了。
李橫等人一直退到了洪州(今江西南昌)才穩住局勢。這時,形勢危急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偽齊不僅在長江防線上開啟了缺口,讓江南大片腹地處於危險之中,還切斷了宋廷與川、陝之間的通道。他們可以溯江而上進攻蜀川,也可以順流直下攻取吳越。為了必勝,劉豫還派人去聯絡洞庭湖裡的起義軍首領楊么,預先埋下一顆釘子。
總之,南宋防線突然間千瘡百孔,金、齊聯軍怎麼打都行。可等了很久,金兀朮卻沒有出現,他沒有趁熱打鐵,反而帶著兵跑到大西南的深山老林裡練爬坡去了。
因為那邊的機會更好,和尚原大敗之後,留守在陝西境內的撒離喝居然突發神勇,正面擊敗了吳玠,打通了由陝入川的另一條通道。
這個訊息讓整個金國震撼,簡直是飛來橫財。還突破什麼長江防線啊,先蜀後江南,這是最划算的攻擊路線。不用猶豫了,馬上調重兵支援撒離喝,把吳玠徹底擊潰。
為了勝利進入蜀川,在蜀川安家落戶,金兀朮這次出兵,除了帶著所有能調集的重兵之外,連重兵們的家屬也一起帶上了。
開戰之前,先回顧一下剛結束的撒離喝、吳玠之戰。這一次,他們爭的不是和尚原,而是饒風關。我們看一下地圖。
眾所周知,陝西在蜀川的上方,是後者的天然屏障。以西安為參照點,可以清晰地看到宋、金兩軍這一段時間裡的爭鬥路線。
西安平行向西,也就是寶雞方向,一路上有諸多名勝,漢武帝的茂陵、唐太宗的昭陵、蜀漢武侯逝世的五丈原、楊貴妃墓、“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陳倉古道等都在這條線上。到寶雞之後,就是大散關、和尚原,吳玠大破金兵的地方。
這是一條線,是金兀朮撞得頭破血流的地方。撒離喝很聰明,他清楚自己的兵力不如四太子,勇氣更差得多,所以,他把這條線放棄了。
他的主攻方向是西安的正下方,也就是南方,現今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