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的孤寡老太太,正在失意落敗中,有這樣一個好兒子獻孝順,能不被順利撂倒嗎?
之後,才有了向太后為他爭皇位的事情,要不然,九五神器怎麼會平白無故地落到趙佶的頭上。在那一天裡,趙佶的人奔忙在王府和皇宮之間,把正在發生的每件事報告給他。向太后提名後,章惇反對,趙佶的反應非常強烈,他時而仰天長嘯,時而伏案沉思,得與失之間,天子與藩王之間,天差地遠!
他要這皇位,他要掌握天地萬民生死的至高權柄。
第二章 宋朝的蘭花
終於當上了皇帝,趙佶變得更冷靜。他不僅要爬上這個位置,更要在這位置上坐得舒服。之後的一系列表現顯示,他真是太聰明太理智了。
第一步,尊敬領導。
身為皇帝,他的父親、哥哥兩代人都和後宮刀兵相見,水火不相容。折騰的結果,拋開國家受損,兩位皇帝本身也七上八下,活得難受死得憋屈。輪到趙佶了,他能怎麼辦呢?
他選擇感恩,以十九歲完全成年的年齡,請向太后垂簾聽政。怎樣,當年高滔滔弄得雞飛狗跳、“以母改子”才搞到的權力,他拱手讓了出去。
第二步,重組內閣。
一朝天子一朝臣,趙佶得有自己的班底。可是時代太敏感了,他選擇新黨還是舊黨呢?選新黨,讓坐在簾子後面的向太后怎麼想,她是新黨的死對頭;選舊黨,舊黨是哲宗的階下囚,剛剛接替了皇兄的位置,就想破壞傳統?
兩邊都不討好,但一定要兩邊都討到好,這個結得怎麼解開呢?
趙佶有辦法。他即位後做的第一個人事任免,是把韓忠彥從大名府調進京,升為吏部尚書;調真定府李清臣為禮部尚書;右正言黃履為資政殿大學士兼侍讀。
這三個人的身份很對立。韓忠彥是已故舊黨領袖韓琦的兒子,李、黃兩人是哲宗朝新黨的風雲人物,同時提拔起來,露出了一個再明顯不過的潛臺詞。
從此,新舊兩黨平衡,在趙佶的領導下不再敵對。
這只是第一層潛臺詞,如果沒有下文的話,是非常粗陋的和稀泥手法,在頂級官場搞這個,太俗,也根本沒法取悅向太后。可是第二層表現出來時,就不得不讓人佩服了。
沒多久,韓忠彥的位置直線上升,成了新一屆首相,李、黃兩人原地踏步,離宰執位置遙不可及,成了龐大的中層幹部集團裡的一員。這說明了什麼,趙佶從最開始時就選擇了向太后,以她的喜好為標準,決定權力層分配。
同時,此舉還讓人挑不出他背叛皇兄的短。
第三步,讓全體舊黨人叫好,趙佶把哲宗後期貶出朝廷的舊黨新生派力量都召了回來。龔央、陳瓘、鄒浩、江公望、常安民、任伯雨、陳次升、張舜民等等從各處貶地趕到京城,全成了言官。
這些名字很陌生,之前一來沒空提他們,二來也是沒法提他們。雖然在宋史裡,這些人非常有地位,被舊黨人捧得比天還高。
比如陳瓘,就是在章惇入朝當首相的途中,上船講課的那位隱居大名士。後來他不隱居了,重進官場,隱而優則仕,一步跨進了開封城,變成了太學博士,這個官可實在是太大了,也就是宋朝的皇家大學教授。
可這麼個職位能幹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兒呢?無非是出出題,監監考什麼的,和國家大事不挨邊嘛,讓我寫他什麼!
再比如鄒浩,他是神宗朝的進士,開始時的工作是揚州穎昌府教授,相當於地方教育辦成員。哲宗時調進京城當上了言官,第一時間就彈劾章惇,是個鐵桿的舊黨鬥士。可惜沒用,哲宗時的扒皮章權勢舉世無敵,這就遺憾了,鄒浩沒能成為期盼中的英雄。
真正讓他成名的,是廢孟皇后事件。孟氏被廢之後,鄒浩的反應是世界末日到了,他不顧一切地上書,要哲宗收回命令,重立孟氏,殺掉一切站在孟氏對立面的敵人。如果不這麼做,哲宗會遺臭萬年,宋朝將國將不國,人民將內心失衡這都哪兒跟哪兒,一個孃家是平民的女人啥時候重要到這地步了?哲宗一怒之下,把鄒浩踢出京城到南方反省去了。
這就更了不得了,鄒浩離京時簡直成了悲情英烈的萬世楷模,成了世界上唯一有良知有愛心有正義感的人。當天的場面,被定格成舊黨人心中的圖騰,經久不息地傳唱。
對此,實在是想讓人問一句——至於嗎?
一個個都是這樣的人物,除了別有用心的人誰會當他們是盤菜。沒錯,現在趙佶起用他們,就是別有用心的。
緊跟著第四條命令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