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阿骨打舊事重提。他說,如果歸還阿疏,那麼一切照舊,我們臣服;否則繼續修城堡。
事情終於沒得可談,耶律延禧在百忙中下令,徵發渾河以北各軍,由東北路統軍司統領,去生女真部平叛黨。
終於發兵了,很不容易!這裡要悄悄提一句,耶律延禧是非常忙碌的,他每天的日程排得滿滿的,今天要在帝國的東邊打獵,明天要去帝國的西邊打獵,後天要去南邊總之幅員遼闊的契丹帝國裡每一塊森林,每一片湖泊都留下了他矯健的身影,他到哪裡都引起一片野生動物的鬼哭狼嚎。
他愛打獵,就像趙佶喜歡金石花鳥翎毛丹青一樣,都是先天帶來的,誰也沒法改變,什麼局勢面前也沒法動搖。
遼軍在集結,女真人已經出兵。阿骨打東拼西湊,把兒子、侄子、外甥等親戚全都發動起來,動員從他爺爺烏古乃開始積攢下來的全部家底,終於搞到了二千五百人。就這麼多人,他踏上了征服遼帝國的路程。
面對這二千五百人,八百多年前的完顏阿骨打會是怎樣的心情呢?他會豪情萬丈嗎?他會,他在頭魚宴上近距離地觀察過對手是什麼人,這讓他信心百倍,之後發生的每一件事都證明了這一點,在兩軍交鋒之前,他的每一個舉動,都是主動的。
被動的,居然是手握雄兵百萬的耶律延禧。
所以,他在誓師大會上以光輝的形象歷數遼國對女真人的欺壓,女真人對遼國的服務,當然,他又提到了阿疏,這是所有女真人不能容忍的惡行,遼國一定要付出代價!
這之後,臺下應該會歡呼一會兒,可他的心會變得稍微的虛脫。不為別的,只要向臺下看一眼,立即就會傻了。二千五百人,這點人連給遼國皇帝御營牽馬都不夠份。何況這些人個個衣衫不整,刀槍粗陋,甚至騎的馬都沒有鞍子。
更要命的是,這些人的態度不那麼積極。想想也是的,這些人來自不同的部落,都是由完顏家的長輩們持刀打劫吞併的,本來就有怨氣,現在憑什麼給你出力?更何況那是面對大遼國,這時候哪怕高天流雲穿越過去,拿出全套《金史》,告訴他們未來有多光明,都沒人相信。
所以,阿骨打很快又說了另一番話:“你們同心戮力,有功者,奴隸部曲為平民,平民為官,原先為官的按功勞大小晉升。倘若違背誓言,身死梃下,家屬無赦!”
梃,大棒子,專指刑具。身死梃下這句不是威脅,阿骨打真的把一根大棒子帶到了現場,給臺下的人看。如此恩威並施,女真族終於跟著他走上了前線。
想象那一刻,完顏阿骨打是激越的,他勢必鼓起了全身的銳氣,去鼓舞去帶動這個原本充滿了怨氣,卻不想反抗的民族,去主動挑戰存在了兩百多年的無敵怪物。
那像什麼呢,像傳說中的馴象。人類把一頭小象拴在一根鐵柱子上,它會掙扎會搖撼,可是它太小了,根本掙脫不開。於是長久養成習慣,到它長大了,有足夠的力氣時,也認為鐵柱子牢不可破,所以從心底裡順從了。女真人就是這樣,長期的欺壓是那根鐵柱子,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哪怕有人告訴他們那根鐵柱子已經是牙籤了,也不敢去嘗試。
阿骨打要做的就是帶著他們,甚至是驅趕著他們,去搖撼鐵柱,把女真人心靈深處的那道枷鎖砸碎。所以,第一戰必勝,必須全勝!
他進軍的方向是南方,寧江州一帶。寧江是遼、女真的交界地,女真人到達時,遼軍的第一批軍隊也抵達了,是契丹、渤海人兩族共計八百名騎兵。
對,沒看錯,只是八百騎。其中的渤海人是被遼國的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滅掉的渤海國遺族,這就是遼國人對這場戰爭的預計。所謂的生女真人是什麼呢,不過是些穿著獸皮,騎著無鞍馬,拿的戰斧都是不開刃的野人。
就算他們每個人的戰鬥力都比獅子老虎強,當面對正規軍時,也不過就是一場狩獵。事實也真是這樣進行的,二千五百個女真人,對八百個契丹、渤海混成騎兵,戰爭記錄居然全是完顏阿骨打的個人表現。
完顏阿骨打一箭射死對方主將耶律謝十,率先衝入敵陣;他的兒子完顏斡本被敵騎包圍,他衝過去解救;有人偷放冷箭,被他躲過,反射一箭,射死敵人
一系列表現之後,阿骨打在嚴寒中脫去了甲冑,近乎赤膊一樣衝入了敵群。這是膽略,是英勇的象徵,是勇士為了挑起士氣做的舉動。人們可以驚歎阿骨打的神勇,可是從另外一個方面去想呢,他要打先鋒,他去救兒子,他要自己躲冷箭,親自回擊。
他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