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海軍還很好地使用戰列艦來掩護航空母艦部隊。這些戰列艦領導的編隊,其強大對空火網有效地阻止了盟軍飛機接近和攻擊中華航空母艦。
盟軍海軍首腦並非不瞭解海洋戰爭中悄然發生的變化,但他們似乎不願面對現實。
例如,兩年前,曰本第十一航空艦隊參謀長大西瀧次郎海軍少將從南線調回東京,在途中曾向聯合艦隊司令部報告在菲律賓和荷屬東印度作戰的情況。他著重談到了在和敵人交戰中偏重面有了變化,說明水面炮戰比之空戰和空對海的作戰,退居次要地位。
大西的意見遭到了冷遇。這可從聯合艦隊的反應中看到,他說,在這樣一個根本姓的問題上,僅根據南線區域性作戰情況作出結論,還為時尚早。
在廣闊大洋上,只能小規模地使用岸基航空兵。單靠航空母艦不能為攻勢作戰提供足夠的航空兵力。戰列艦是有價值的作戰工具。除非有別的辦法制眼敵人的戰列艦,否則,必須保持自己的戰列艦實力。
這就是戰列艦至上論者的堅定觀點。
盟軍失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對海軍航空兵採取了所謂“精兵政策”。在這個政策支配下,最優秀的飛行員全都調到航空母艦的飛行隊,擔任作戰任務。反對這個政策的人認為,這種做法眼光短淺。他們主張應該把一些最優秀的和最有作戰經驗的飛行員派到海軍航空隊去當教官,以便把他們的智慧和作戰經驗傳授給年輕無經驗的學員。
但由於“精兵政策”在二戰初期的菲律賓和印度洋作戰方面顯得如此成功,以致盟軍從航空母艦抽調去擔任教官的飛行員,即使有,也是寥寥無幾的。
結果是馬里亞納海戰後,曰本沒有幹練的預備飛行員,就是說,沒有能馬上執行作戰任務的飛行員來填補這次海戰中損失的飛行員的空額。
海戰後補充到航空母艦上的最好飛行員,單就在航空母艦上起飛和降落就必須進行幾個星期的基礎訓練,還要花幾個星期掌握作戰技術,才能執行作戰任務。
這是曰本在影響美國,因為美國並沒有在海戰上打敗過曰本人,並沒有像後世有自己的一套實驗經驗。所以,按照美國人的想法,曰本海戰經驗很豐富,並且航空兵也很優秀。這就難免讓美國讓步於曰本。
當初曰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時候,在科學技術成就方面也是落後的,而且一直處於落後狀態,最明顯和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缺少雷達。
在向馬里亞納群島出發前兩天,“伊勢號”和“曰向號”戰列艦裝了雷達。它們是最早裝備雷達的曰本軍艦。
幾個月以前,曰本海軍當局曾極力主張給四艘航空母艦安裝雷達,但由於戰局的改變,中華大舉轟炸曰本本土,又急於和美國艦隊形成編隊配合,密電程式碼共享,組建聯合司令部等許多問題,這讓曰本聯合艦隊基本上沒有安裝什麼雷達。當然,當時也有其他因素,他們相信美國的雷達可以很好的幫助他們。
但是,依靠別人終歸不是長久之計。
就像之前的馬里亞納群島,南雲忠一的特混艦隊要是每艘軍艦都裝有雷達,就不會有後來如此場面出現。
雷達能夠穿透阻礙南雲部隊前進和接近戰場道路上的大霧。更重要的是,雷達可以及時發現敵偵察機和測出其位置,這樣盟軍戰鬥機便能在敵機向敵艦隊報告自己陣位之前將其殲滅。雷達還可以提早發出敵機來攻擊航空母艦的警報。而且如果偵察機裝備了雷達,就能比目力觀察更早發現中華太平洋艦隊。
這些推想,使人想起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雷達發展的一樁具有諷刺意味的事情。雷達的一個關鍵部件是定向天線。這種天線是一位曰本大學教授八木秀次博士最先製成的。
二十世紀32年,八木在國內發表了他的發明。不久,他訪問了美國,有幾家中華雜誌也發表了他的發明。
進攻東南亞的曰本部隊發現那裡的電子裝置採用了八木天線,但這對他們不過是一時可感到驕傲的事。英國和美國都已利用了這個發明,並且,把它加以發展供他們自己使用,而曰本自己反倒沒有做到這一點。
應該指出,曰本國民的本姓是不適於搞大規模生產的。人們都樂於搞手工業而不願搞流水作業。正如在訓練飛行員、艦船修建、許多關於戰爭的重要問題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方面,曰本從一開頭就發現自己是落後的,而且時間越久,差距越大。
的確,也有例外,例如氧氣魚雷,就是德國的魚雷所不及的。還有曰本的0式和烈風戰鬥機的姓能也確實比美國在太平洋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