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淡定的國家還有一個美國,最先只是意外德國突然冒出來的艦隊,其後美國人也是高坐釣魚臺,和中華一樣,保持安靜,不發表任何言論。
世界兩大工業國家的沉默,讓整個局面變得越加的撲朔迷離。
中美可以淡定,因為就算戰火被點燃,也燒不到他們身上。可英法就不行了,他們此時就好像被上了環的小狗,任憑軸心國拉著走。十分被動。
原本計劃撤出地中海的英法聯合艦隊,此刻也產生了分歧。
法國不同意把艦隊撤出地中海,而英國執意要回去,兩國都互不讓步。
英國要保證本土的安全,而法國何嘗不是要保證本土的安全。要知道法國的也有很長的疆界在地中海,要是艦隊都走了,德意在地中海又有那麼強大的海軍力量,就憑法國地中海艦隊羸弱的實力,連塞牙縫都不夠。
最終英國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目地,做出了讓步,法國艦隊留在地中海,並且英國也留下了一半的力量,配合法國海軍,牽制德意海軍。剩餘的艦隊返回英國本土,保證本土和航道的安全。
時間的腳步一如既往的前進著,8月25日。
又是五天過去了,整個世界還是一個鳥樣。本來還有一件事值得關注,那就是日本聯合艦隊的速度太慢了,由如龜速般,五天了,才堪堪抵達南海。不過這件事現在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歐洲的火藥桶已經被點燃了,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蘇德在25日天剛拂曉,悍然發起《白色方案》,兩方共同夾擊波蘭。原本這份計劃是在當初蘇德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發起的,然而被中華給拖到現在。不過方案基本上沒有改變。
德國國防軍在經過希特勒撕毀《凡爾賽條約》而宣佈徵兵後,軍隊規模已遠非波蘭所及。承平時期,德國約有為數六十萬的軍隊,而波蘭僅有二十一萬。動員潛力的差距亦然,前者除了五十一個現役師外,在戰時可另外編成102個師,而波蘭只能編成三十個正規師,以及十五個後備師。
如今德國即正動員為數550萬的軍隊,其中已有400萬人完成作戰訓練,當中有一大部分是在中華秘密受訓計程車兵。加上因為先前德軍執行的隱密行動,讓其在未被發現的情況下迅速完成了動員準備,動員一共分成四個梯隊進行:第一梯隊為質素最優者,裝備最精良、最優先給予機械化和編制人數最多,每師約18,000人,這樣的師共有35個,總數約為630,000名士兵。第二梯隊則有16個師,為後備役士兵組成,每師約有15,000人,共240,000人。第三梯隊為年齡較高或訓練較不完整的後備役部隊所組成;第四梯隊則由正規部隊的加強營所組成,與第三梯隊的單位同用於增援或次級防禦作戰中。
德國陸軍在魏瑪時期限額十萬人,讓其軍隊僅留下菁英份子,加上協約國的限武條約沒有規範士官數量,便加以大量訓練,預計於未來擴軍時擔任中下級軍官,希特勒上臺擴編後,以往的將官變成集團軍司令、校官變成將官、士官變成校官。
原來的時空,即使德軍指揮人員質素優良、動員能力驚人,其士兵武器的產量不夠需求,如德國汽車工業無法負荷,許多單位被迫使用馬匹作為主要運輸工具,且仍使用許多舊式武器,如毛瑟98k步槍與MP18衝鋒槍,兩者皆為一次大戰的產物,而反坦克武器上,德軍主要使用37毫米36年式反坦克炮,波軍則主要使用波佛斯37毫米反坦克炮,兩者效能也十分接近。因此總體上來說,德波兩軍戰力與裝備質量最接近的單位是步兵師與戰防武器。然而與波軍相比,德軍在武器數量上佔了相當大的優勢,例如其一個步兵師就配有735挺輕機槍,比波軍的326挺還要多出一倍。
而在這個時空,有了中華在背後支援,德國的裝備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裝備了大量的新式步槍,還有一部分的自動步槍,並且也都全部換裝中華制式的中華C…2型衝鋒槍(C型改進型)。卡車方面更是不用煩惱,只要希特勒開口,有足夠的報酬,需要多少卡車,中華就可以買給他多少卡車。這樣也使得德軍的實力大大的加強。
當然德軍裝備的武器也不單單是中華的,更多的武器裝備是自己研製生產的,只不過產量不足,需要委託中華生產,也購買一些回來當儲備。
比起波蘭,德國陸軍最佔優勢的武器為坦克,也就是裝甲部隊。先前,德軍的海因茲。古德里安裝甲兵上將發展了一套先進的機動戰準則,併成功說服上級跟中華軍隊一樣,建立師級的裝甲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