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骨,這首詞脫俗超塵。”農士雖然對詩還好,但是詞上卻是有些不足,尤其是在這道家的頓悟上更是不足。而赫連封根本上什麼都不清楚。
一崖子見狀不禁對二人說道:“葛長庚字白叟,又字如晦,號海瓊子,又號海蟾,祖籍福建閩清,生於瓊州。父亡後,母改適白姓,故更名白玉蟾。12歲舉童子科,諳九經,能詩賦,更長於書畫。因任俠殺人,亡命於武夷,後出家為道士,師事陳楠九年,相從流浪各地,盡得其道法。葛長庚畫像嘉定五年在羅浮山得陳楠付囑。陳楠逝處,白玉蟾遊歷於羅浮、武夷、龍虎諸山,時而蓬頭赤足,時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鎮日酣睡,或長夜獨立,或哭或笑,狀如瘋顛”。嘉定十年收彭耜、留元長為弟子。十一年寧宗降御香,玉蟾“為國升座”,主國醮於洪州玉隆宮,後又於九宮山瑞慶宮主國醮。十五年赴臨安,伏闕上書,言天下事,“沮不得上達,因醉執逮京尹,一宿乃釋”。然臣僚上言其以左道惑眾,此後即隱居著述,致力於傳播丹道,正式建立內丹派南宗,卒後封“紫清明道真人”,世稱“紫清生”。這首《行香子·題羅浮》,是他在羅浮山洞天福地修煉的情況和體驗,為典型的道教文學。
羅浮山在廣東境內,據傳說,浮山為蓬萊之一阜,唐堯時,浮海而至,與羅山並體,故稱“羅浮”。舊說山高三千丈,有七十二石室,七十二長溪,有玉樹朱草,神湖神獸,道家列為第七洞天。
羅浮山沖虛古觀“滿洞苔錢,買斷風煙。笑桃花流落晴川。”滿洞蒼苔,可見歷時已久,人跡罕至。“買斷”即買盡。苔雖形如錢,只能點綴風煙。但它代表了一種清貧自賞自然超俗的情趣。“買斷風煙”即佔盡風煙,獨得自然景緻之勝。古洞蒼苔,高人逸士獨來獨往,片片桃花隨溶溶川水流出,向人間傳送出一絲洞天的訊息。世外人並不知道此處別有桃源仙境,故“笑”之,笑桃花多情,笑世人無識。“石樓高處,夜夜啼猿。
“看二更雲,三更月,四更天。”據《嘉靖惠州府志》卷五《地理志》載:“羅浮山上山十里,有大小石樓。二樓相去五里,其狀如樓。有石門,俯視滄海,夜半見日出,可見其高。”夜深人靜,萬籟俱寂,唯有空山聲聲猿啼,使人警省。此時此地,修道之人,靜坐默想,獨觀雲月,擁抱宇宙,體悟宇宙奧秘,直觀生命真諦,自得其樂,意靜神旺。這幾句將道家山中生活的自然環境與辭別塵世,靜處修煉而至內心聰慧的生活情趣勾畫了出來。
所謂”二更雲,三更月,四更天“,實際上寫的是消除塵唸的修煉過程。開始猶存世念,如行雲蔽月,繼而虛室生白,表裡空一,終而至人無己,湛然空明,如片雲除盡,空中唯皎皎孤輪。
“細草如氈,獨枕空拳。與山麋野鹿同眠”,這幾句寫“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的山中生活。在這種時空的交錯中,人似乎回到大自然中,迴歸到太古時代,枕拳臥草,幕天席地,遺世獨立,鳥獸相親,沒有榮辱得失,沒有人我差別,甚至沒有人與物的差別,一切均與自然相融。
“殘霞未散,淡霧沈綿。是晉時人,唐時洞,漢時仙”,又是一天開始了,晨霞未收,群峰淡霧綿延不盡,千姿百態,山中風光,洞中歲月,自有一種綿綿不盡、長久不變的實在感,顯示出大自然永恆的風貌。結尾三句寫羅浮山的悠悠歲月,顯示出山中人“不知魏晉,無論漢唐”的優越感,山中人在寂寞之中感受著精神上的超脫和欣慰。
總之,這首詞將山中風光的悠長,洞中歲月的灑脫,自然的美好和永恆,以及擺脫人世負擔後的輕鬆,一一展示出來,富有野趣。”
第二百五十五章 正題
農士和赫連封見一崖子不再說下去,方由農士走出來道:“沒想到道兄還有這般雅興,呵呵”要是農士說旁的一崖子或許還能說上幾句,沒想到竟是誇獎自己,頓時讓一崖子微微有些臉紅。農士見狀以為一崖子還有心思要與二人說葛長庚的詞,自己二人剛才在廳上研究了半天的江湖上的爭端,此時難得一崖子有雅興要與自己說詞,換一換心情也還不錯,更何況一崖子所言的葛長庚是道家代表性的人物,這般聽下去卻是有著耳目一新之感。
農士想到此處故而說道:“道兄可是要再與我二人說首新詞呢?”赫連封本是豪放不羈之人,原本對於品詩談詞有些牴觸,但是自己剛剛才跟農士談好不再與農士對著幹,所以聞言只好聽著並不做反對。
一崖子聽了農士的話略微一愣,但是剛才一首《《行香子·題羅浮》算是把一崖子的詞性給招了出來,所以聞聽一崖子的話,不禁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