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伊始,在全國推行衛所制度,這就是衛所軍。明中葉後,衛所敗壞,衛所軍不堪用,明政府不得不大量地召用募兵。
募兵與衛所軍最大的區別是募兵多來自民間,參軍後不改變民戶身份,不世襲,也不終身服役。政府明文規定事畢歸農。這樣,衛所軍稱軍士,募兵則稱為民兵,募兵是明朝後期所依靠的主要兵力。
但不論是衛所兵還是募兵,都不是戰鬥編制。作戰時,須由衛所兵或募兵組成營制,稱為營兵。營兵的來源,一是募兵,二是衛所軍。營兵主力是募兵,也有部分是從衛所軍中抽選為兵。
兵不世襲,糧餉待遇也較軍豐厚,慢慢的,兵取代了軍的作用。兵主戰,軍主守、主屯。
但兵並沒有徹底取代軍的地位,營兵制是因戰事而設的軍事組織,流動性很大,隨戰事調發,沒有固定的駐地,事畢裁革,募兵歸鄉務農,衛所軍還衛。衛所制一直存在到明朝滅亡。
說起來,營兵募兵制的施行,給衛所正常運轉帶來的衝擊變化是顯而易見的。營兵有相當一部分軍兵來自軍餘,他們極可能是衛所正軍的替補,或是地方防守的重要力量。大量軍餘應募,必然要影響到衛所軍的清勾與替補。
剛才黃來福所見那些軍士的情形就可以明白這點了,本來明中後期,衛所制已經破敗,大量青壯逃亡,衛所已經嚴重人丁不足,再加上衛所成為事實上的預備隊,不斷為營兵輸送其中的優秀者,這衛所失血越多,弱者越弱,已不足為奇了。
自己應該如果改變這個現狀呢?沒有青壯人丁,五寨堡就不要想發展。
懷著這樣的心思,黃來福來到自己的馬匹面前,江大忠和楊小驢湊上來,江大忠憨憨地道:“少爺,現在要去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