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遠遠不能相比。但念在歷史侷限性,黃來福已經很滿意了。
五寨堡這新開墾的二十萬畝土地分為十個大型農場,其中沿清漣河和朱家川河邊的幾個農場最為廣大。農場中,同樣實行莊丁們,仿效黃來福在黃家大田莊的制度措施。各個農場中,最大的農場有莊丁幾百人。小的也有二百人。
至於莊丁們,則由五寨堡的軍戶們還有一些外地民堡的民戶們招募充任,這些民戶們除了有一些是附近民堡的在編民外,還有一些是各地的流民。
聽到五寨堡的訊息後,很多人從遠遠的地方趕來應募,希望能得到一口飯吃,最遠的更是從太原等地趕來。各地趕來的流民達到三千之多。把一個小小的五寨堡擠得滿滿的。
流民問題,早在大明初就存在,到了明朝中期時,流民已經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特別是萬曆時期,流民數量更是十分驚人,就連京師的附近,都盤踞著大量流民。
五寨堡嚴重缺乏人口,對這些流民,黃來福當然表示歡迎,不過有一個鐵律,就是這些流民必須編入五寨堡的軍戶戶籍,否則就不會僱傭他們。
而且在待遇方面,黃來福實行嚴格的等級制,軍戶和民戶待遇不同,新編入軍戶戶籍的丁口也和老軍戶們待遇不同。黃來福一向認為,公正的賞罰措施,不同的待遇等級,是激發人們勞動積極性的一個良好有效措施。這樣的結果是,原來的五寨堡人自發形成了一個嚴密的整體,每一個後來者,想要在五寨堡內生存發展,都必須融入到這個整體來。
最後的結果是,原先五寨堡內有勞動能力的軍戶們基本上都編入了莊丁,就連婦女和老人們也有自己的活兒幹,他們雖然不是壯勞力,但養雞養鴨,養豬養羊養牛,編織縫補,做飯洗衣做後勤等等,非常多的活,都少不了他們。
而且黃來福還有一系列的措施要展開呢,比如以後的各種加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將來黃來福要養一隻脫產的軍隊,都需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