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部分(3 / 4)

,還有兩百三十八名非戰鬥員。一備又為多少隊。每隊約為二十五人,其中指揮官1人,騎兵2人,長槍兵8人,弓兵5人,鐵炮兵4人,持鐮奉行(負擔地軍役)與小幡持(旗手)5人。

不過他們所謂地騎兵,都是騎馬上戰場的人,只限於親衛隊母衣眾,旗本,還有傳令兵及將領等人。真地要上陣打仗的時候,在戰場時,除了將領絕對不準下馬外,剩餘騎兵都要下馬作戰。事實上,此時日軍的騎兵,基本上都是馬上步兵。

最後在此時日軍中,很少有盾牌手,那是因為日軍的弓是出名的軟弓,威力不大,沒有什麼有威脅的遠端武器,所以不需要用盾牌來擋箭。此外,由於日人喜歡肉搏,崇尚進攻的思想,也造成日軍很少使用盾牌。此時在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中,就沒有一個盾牌手。

“進攻吧!”

辰時,天色己大亮,李如松揮了揮手,立時一場名留青史的惡戰開始了。號炮響起,隨著中軍位置一陣騷動,明軍中一輛輛重型偏廂戰車被推了出來。戰車中,安放著一門門用多道鐵箍配備鐵爪,鐵絆等固定好炮身的大炮。這些大炮,都是重達數百斤,長達兩米,被封為大將軍的佛郎機重型火炮,可發射重達七斤重的鉛彈。

這樣的威力,換成西洋的火炮,算是七磅炮了,不過縱觀西人近代史,還沒有出現過同時使用一百多門七磅炮的歷史,就算在拿破崙的炮兵營中,也不過是有兩門榴彈炮和三門六磅重的大炮。一個軍團四萬人,炮兵縱列也不過才六十門六磅重大炮。他們的野外拉行火炮,也出現得更晚。

很快,明軍中一百多輛重型偏廂戰車被推了出來,此外,還有兩百多輛中型偏廂戰車也被陸續推了出來,上裝著兩百多門重量略輕的滅虜炮。

偏廂戰車車輪前高後低,大炮可在戰車上直接發射,炮手們列陣完畢後,看到中軍位置下令開火的旗號後,就趕忙裝彈。明軍中的佛郎機火炮,與後世的火炮有所不同,都是配用後裝子銃。子銃戰前先裝好鉛彈,鐵砂,石塊,火藥等物。打完一炮後,就換上另一個子銃。這樣快速裝填,速度堪比後世的榴彈炮。

一般而言,明軍的佛郎機火炮中,都配有四到五個子銃,這樣就可以一直保持大炮轟擊的火力。被幾百門這樣的大炮轟擊,可說是一場悲劇。當然,有利有弊,佛郎機火炮後膛配發子銃。加快了發射速度,卻犧牲了距離,一般的重型佛郎機火炮只可打出一里遠,輕中型佛郎機火炮就打得更近了。

不過黃來福認為,只要將來不是和西洋人作戰,眼前的對手,不論是蒙古人,還是滿洲人,還是日本人,有佛郎機火炮對付他們,己經足夠使用了。事實上,如果不是明朝財政崩潰,以至於萬曆後期無財可用,堅炮利甲盡數喪失,滿洲人也沒有興起的機會。

而此時在城頭上的日軍將領,從小西行長到普通士兵們,卻是傻呵呵地看著城下的明軍在忙活著,不明白明軍是在做什麼。

也怪不得他們,日軍火銃雖略優於明軍,但他們卻沒看過什麼大炮。因為當時日本的文化,禁止車輪運輸方式,火炮不能在野外移動,所以他們不瞭解火炮的厲害。日軍稱為石火矢的大炮,一直到第二次朝鮮之戰,也不過才有四十門,不過卻沒有幾人會使用。

因此他們眼睜睜地看著城外的明軍炮手從容佈置,然後三百多門佛郎機火炮對著城頭齊轟

事後朝鮮國如此記載:“城外諸炮一時齊發,聲如天動,俄而花光燭天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無不焦爛!”

正文 第155章 三百門大炮、平壤血戰(2)

16K小說網 更新時間:2009…7…20 20:04:16 本章字數:3649

震耳欲聾的炮響聲不斷,無數的鉛彈、鐵砂、石塊,不時橫掃在平壤城西頭。

火光煙霧沖天,在明軍猛烈的炮火攻擊下,城頭日軍傷亡慘重。而且日軍沒見到什麼大炮,所以他們不論是將領還是士兵,都沒有應對火炮的經驗,不會躲避炮彈。只是傻頭傻腦的挨炸,或是抱頭鼠竄,哭嚎著不知該如何應對。

說實在,此時的明軍火炮,就類似一種大號的霰彈槍,一炮打出去,就是一片鐵砂彈幕籠罩方圓之地。被鐵砂掃中,就是一片肢體橫飛的血霧。三百多門火炮一齊射擊,那威力可想而知。

才一輪炮擊後,平壤城西之地,就到處是血肉模糊的日軍屍體。死傷日軍流出來的血,很快又被寒冷的天氣凍住,在城頭上形成一片血色的冰河。還有那些被擊倒燃燒的各色日軍家紋旗。

小西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