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1 / 4)

蟹⒄溝那繃Α�

聽了黃來福對於玻璃廠與水泥廠,還有大超市地解說後,萬曆帝也是非常感興趣,連連催著黃來福趕快去辦。

大明設有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等二十四監,由專任的宦官掌握,二十四監中,多有為皇室服務的廠庫,寺廟、坊舍等手工生產基地,內中的烤餅坊、造酒坊、甜食坊、兵冑坊、馬房以至印書藏書庫等,應有盡有。

皇室需要的東西,大多這裡可以辦到,不必假手於外。

在這個四司八局十二監二十四個衙門中,銀作局就是專門掌管打造金銀器飾的地方,並控制有幾個冶煉的作坊,其中就有專門的冶煉琉璃之所。

在黃來福的計劃中,水泥廠可以先搞,畢竟

握著配方,在五寨堡等地,也有豐富的開辦水泥廠經簡單,此類事情,交給渠源銳去辦就可。他領著一大票地五寨堡商人,來到京師後,正虎視眈眈地盯著京畿市場呢。

不過對於玻璃廠等相關事物,自己還得與銀作局商議,畢竟在大明,他們壟斷著琉璃地生產,控制著相關的技術工匠。還有,琉璃與玻璃,相關的技術相差很大,自己也得讓銀作局好好研究研究。

依黃來福從膝上型電腦中收載下來的東西,其中雖有玻璃製造的相關科技資料,但沒有專門地冶煉工匠,他也是無能為力的,就連琉璃他都造不出來。說起來玻璃製作簡單,只需有石英砂、純鹼、長石及石灰石等原料,再經高溫便可製成,但有了以前研製水泥地經驗,黃來福知道,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就算以五寨堡工匠,怕也不是一年兩年能成的。

再說了,玻璃此時大明人稱琉璃,琉璃的擁有與製作,又都是皇室專有,誰私自冶煉,等於逾越。黃來福必需先與銀作局商議,才好造玻璃。

說起來,中國製造玻璃的歷史算是悠久了,最早在商周就有記載,戰國時就有“西施淚”的傳說,也是關於玻璃的。唐朝元稹《詠琉璃》就有描寫“有色同寒冰,無物隔纖塵”,只不過那時人們叫它琉璃。直到西方國家地玻璃傳入中國以後,才有了玻璃的叫法。

特別是到了漢代,琉璃地製作水平已相當成熟。但是冶煉技術卻掌握在皇室貴族們的手中,一直秘不外傳。琉璃和杏黃色、龍紋一樣,同屬皇族專用,對使用者有極其嚴格等級要求,只有真正的皇族才能使用琉璃製品。民間比較少見,所以當時人們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還要珍貴。即使到了明代,由於明初地戰火,許多技藝失傳,琉璃就在其中,但殘缺的琉璃工藝依然受到品級的保護,此時的琉璃已經很不通透,所以被稱為藥玉。《明制》載:皇帝頒賜給狀元的佩飾就是藥玉,四品以上才有配有。

當然了,琉璃由於色彩流動,變幻莫測,屬於一種藝術與文化。黃來福需要的玻璃是一種商用與實用物品,雖然在大明濃厚計程車大夫文化中,透明的玻璃可能沒有五光十色的琉璃價值高,但如果推廣開,家家戶戶的窗上都安上了玻璃,那將是一筆難以想象的財源。如果能研製出玻璃鏡,那就更是不得了。

帶著這樣的心思,黃來福來到了內府的銀作局,銀作局有掌印太監一員,下設管理、僉書、寫書、監工等人員。掌印太監早己得到萬曆帝的旨意,所以對於黃來福的到來,是熱情相迎,並帶同黃來福來到京郊外的儀真琉璃窯冶廠,這裡專門燒造皇室供用的器皿等物,每年都要燒造琉璃間色雲龍花樣盒盤缸壇器皿上萬個。

在這裡,駐有一個錦衣衛百戶,一些守護官兵,還有眾多的工匠們,可以說,大明冶煉琉璃玻璃的人才都在這裡。

於黃來福想象的一樣,這裡各窯中是濃煙滾滾,煙塵滿面,眾多全身灰濛的工匠是來來往往。一進入廠內,黃來福身旁的顧大刀不由連打了幾個噴嚏。

在廠內的琉璃窯爐旁,在室內,黃來福有幸看了此時大明的琉璃製作過程,黃來福發現,此時的琉璃製作工藝相當複雜,火裡來、水裡去,從構思、設計、雕塑、燒製、細修、打磨至作品完成,至少需經過四十七道精緻煩瑣的手工工序才能完成。

特別是一些精品,製作相當費時,一隻模具只能燒製一件作品不說,有的光製作過程還要十幾二十天,而且主要依靠手工製作。這當中,各個環節的把握都相當困難,其火候把握之難更可以說是一半靠技藝一半憑運氣。

黃來福估計,僅出爐一項,成品率就只有七成。更關鍵的是,琉璃不可回收,不象金銀製品,也就是說一旦出現一點點問題,十數天、幾十道工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