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就算有戶部尚書陳蕖保住他,以後在黃來福手下,他可有苦頭吃了,除非他不在山西鎮與大同鎮做官。
黃來福這個大手筆,震懾住了廳內所有人,讓他們想起了黃來福以前是個什麼樣的人物,自己的文官身份,在黃來福眼中可是不值一提。而且他還有萬曆皇帝撐腰,想在他手下謀事,最好還是恭敬點。
同時間廳內的武將們,也是對黃來福佩服得五體投地,好一個黃總督,連一個四品的兵備都是說打就打,百年來可說是第一份,這怎麼不讓他們對黃來福服氣?
接下來的事情順利,不說山西鎮所有的文官武將們都是恭敬地向黃來福跪拜彙報工作,就是大同鎮的文官武將們,同樣是恭恭敬敬。
大同鎮巡撫魏允貞也向黃來福彙報了大同鎮的一些情況,基本情況與山西鎮差不多,一樣是鎮內錢糧不足,屯田落敗,吃空餉,喝兵血,軍隊戰力差等。
相對山西鎮,大同鎮更是九邊大鎮之一,駐守在大同鎮的馬步官兵達到13萬餘人之多,另有馬、騾、驢等大畜生五萬多匹。
這些軍隊馬匹,需要的糧餉草料是巨大的,僅每年的屯糧就需要五十餘萬石,乾草十六萬餘束,秋青草176萬束,還有米、麥、豆等四十餘萬石,鹽八萬餘引。
除此外,還有中央每年的京運年例銀近四十萬兩。
這些供應,都是中央及地方上一個沉重的負擔,放在明初時,鎮內的屯田可以解決軍隊的一部分需求,但現在屯田落敗,眼下大同鎮的軍隊糧餉,八成之上,同樣需要朝廷的供應。
但眼下朝中庫貯匱乏,又哪有能力足額供應九邊軍隊所有的開支?這就造成了邊軍糧餉的累累拖欠,幾年前的寧夏之亂,根源其實也還是邊軍欠餉之故。
雖說今年黃來福從日本國要來了大批的賠款,不過卻是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大明的財政依舊困難。
看著廳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