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帝再驚再怒,又有什麼用?
各部落計程車兵是聽皇上的,但是他們更聽自己部落首領的。
洞開的城門,壓制自己的勇士,耶律帝除了乖乖聽話,別無他法。
“走!快走,立即離開上京!”寧採臣沒有停留,一回來便要求立即離開。“所有東西都不要帶了。”
知道耶律章奴會做出什麼事來,寧採臣又怎麼會耽誤時間。但是時間偏偏就耽誤了。
“大人,帶我們回國吧!”
出了使館,外面便是黑壓壓的一群漢人。
一張張臉,是渴求,更是害怕。
他們怕啊!
胡人是不拿漢人當人的。平曰裡還好些,最多有什麼祭祀時,會用漢人代替牛羊做活祭,但是一旦戰亂,死的漢人就多了。
再加上幾天前耶律章奴攻使館,他們沒有賣力攻下,單單是這事,他們便知道他們活不了了。
這兩天,他們一直是在商議。回國,回宋國,也許還有一線生機。
所以他們一直等著宋使回國的一天,寧採臣他們一動,他們便來了。
看看這一張張臉,看看這一張張同胞的臉。寧採臣能說拒絕嗎?
現在他是明白了三國劉備的心情了。
甩下他們,自己獨自逃亡,絕對是快,有八九成的把握,追兵追不上。但是帶上百姓一起跑,卻是八九成的把握會讓追上。
“走!一起走!”
寧採臣不知道自己的選擇是對是錯,他是後世人,是知道後人對劉備的評價的,是有人說帶百姓逃是劉備為了用來拖延追兵的。
但是那又怎麼樣?帶上了,才是無愧於心。
多少年來,人們自己建立的道德制度要毀掉重建,週而復始。專家們說是制度不符合歷史程序了。其實變的是人心吧?
一個制度,幾十年一過,便會為人找到漏洞,從而不再適合。就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開始是如此,但是後來呢?
寧採臣知道他是在做什麼,至於後世評說,早已忘記。
怪不得人們常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這瞻前顧後,真是什麼事也做不得了。反倒是忘了,不記了,沒有了,也才做得事情。
世事真是如此奇妙。
上京漢人早已做好出奔的準備,無論寧採臣答不答應他們出逃,他們都是要逃的,沒人會願意等死。只是有人接收,他們可以有個去處,沒人接收,也就只得天南地北,各尋生路罷了。
逃,還有一線生機。不逃,必死無疑。
看著他們行支都準備好了,更是二話不說,直奔宋國而去。
造反,叛亂,總是需要個時間的。藉著這個時間,能跑多遠是多遠,這也是他們現在唯一能做的。
可是平民畢竟是平民,逃了一天,便已人困馬乏,再無力挪動一步。
寧採臣:“青姑娘,你是否有法可以使眾人不覺疲倦。”
是逃了一天,但是三十里,還是二十里?這麼多人,顯然是走不遠的,更不用說軍隊的追蹤了。
這種時候,顯然真正的法術更有用處。
(未完待續)
第538章、怒吼
“這麼多人啊!”小青有些為難,“好吧,我試一下。”
小青是跟白素貞學過一點兒處理人體負面狀態的法術,但是那是對一個人施展的,而上京城的漢人,這次出逃少說也有好幾萬人。
所以“等一下,我得歇歇,歇歇再來。”她累了。
也是,這麼多人。別說是施法了,單是機械地做著某一個動作,也是累死人。
“好了,青姑娘,不用了。”寧採臣說。
小青:“不,我行的。”
“我知道。”寧採臣,“不過如果你累壞了,他們即使能走,又能走出多遠。”
追兵,關卡,任一樣,都足以阻止他們的歸途。
作為後世人,還是與考古搭邊,自然知道迴歸之途的艱難。
人口是財富,許多國家都知道,他們是絕對不會允許自己國家的人口向他國流失的。
在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阿玉奇汗之曾孫)為擺脫沙俄壓迫,維護民族讀力,率領部眾發動了武裝起義,並衝破沙俄重重截擊,歷經千辛萬苦,勝利返回祖國。
但是這回歸絕不輕鬆,為了躲避逃兵不僅花費數年,當時為了掩護部落東歸,9000名土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