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想想父親,想想有家而不歸的雪蓮和死去的耿鳳凰,就想小龍河的春水一樣涓涓流暢,於槐江緩緩閉上了眼睛,傾聽龍山會用心血凝成的散文。
“民辦教師,它伴隨著新中國誕生的腳步邁進中國教育的門檻。從50年代的掃盲夜校到民辦中小學,從60年代的耕讀教育到農業中學,從70年代的上山下鄉到復課回潮,從80年代的普及初等教育到90年代的“普九”以及貫穿始終的掃除青壯年文盲教育,直到20世紀末轟轟烈烈的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可以說是民辦教師支撐了農村教育的“半壁江山”,是民辦用自己的心血,在貧瘠的土地上播種知識,孕育著希望,昭示著意志和力量,創造著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奇蹟。使無以數計的農家子弟接受了基礎教育,從而在根本上改變了這些孩子乃至整個農村的命運。”
於槐江睜開了眼睛,望著床前的盛開的一棵棵桃李,成長的大樹,聲音如此洪亮,說:“誰小看我民辦教師?誰有我這些好兒女?”說著大笑起來,堅持著走向河邊去接送孩子。誰知道船翻了,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正當越來越多的人為於槐江的事蹟感動流淚時候,家人在其遺物中發現了他的入黨申請書。只是這份情感真摯的申請書永遠卻無法親手遞交了。對學生的那份慈愛,比爸媽還要親!這樣一位好老師卻直到身後才實現入黨的願望,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於槐江生前好友和學生送於槐江走向太平間,那種悲壯遠遠超出對親生父親更悲傷,大家默默地緩緩地前行。龍山會呆呆地站在後面,似乎於槐江沒有離去,在微笑著朗誦著龍山會的作品:
“在步入21世紀的今天,“民辦教師”這一稱謂將不復存在,但我們的心永遠銘記著,深深紮根於荒坡上的一顆棵老槐樹,那鄉村大地靈魂的真正守夜人——民辦教師。永遠銘記著那一位為捍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