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在風傳:努爾哈赤在預感到大限將至之時,特地將大妃阿巴亥召去,與她共同度過了人生中的最後五天。為什麼要召大妃?肯定是與汗位的繼承有關。
據說當時努爾哈赤臨終時,遺命將汗位傳給多爾袞,由代善輔政,如果真有此事,那麼這個決定很可能就是努爾哈赤與阿巴亥共同商定的,或是阿巴亥首先知道的。阿巴亥是努爾哈赤臨終前所有事情的最知情者,只可惜阿巴亥已經殉葬,努爾哈赤也早就歸天。
謠言還說之所以打妃被殉葬那是皇太極的陰謀,就是為了封住大妃阿巴亥的嘴,因為按當時的風俗,殉夫者一般都是地位較低的妾,很少有正妻殉死的。所以努爾哈赤遺命阿巴亥殉死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整個謠言都說的有鼻子有眼,簡直是天衣無縫。
對於謠言皇太極也十分苦惱,這些謠言不但在民間傳播,而且在女真人的上層貴族也都傳遍了,再聯想到皇太極繼位伊始就使率軍攻打朝鮮和多爾袞較量,這就更增加了可信度,朝鮮可沒有和大金國過不去,為什麼要打朝鮮呢,還不是為了除掉多爾袞。簡直是越傳越神,越傳越像,當然了這些謠言都是我散步的,為的就是讓遼東政局不穩,為將來多爾袞入住遼東創造思想基礎。
作為一個古代人皇太極自然是不知道如何最好的利用輿論攻勢,尤其是像我這樣完美的編造故事,難得就難得在這個故事中大部分內容都是真實的,只有一小部分是我杜撰的。我早就向阿巴亥瞭解過努爾哈赤是猝死的,根本就來不及留下遺命,就是他有心傳位給多爾袞也沒有詔書。至於殉葬就是不可能了,阿巴亥好好的活在我身邊呢,可是皇太極卻不敢說啊,所以阿巴亥之死就成了皇太極圖謀汗位的最有力證據,他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現在國內局勢動盪,我如何還敢行險招呢,此計就此作罷!”皇太極不悅的說道。
“大汗萬萬不可啊,此時正是實行這個計劃最好的時機,若是大汗放棄將來會追悔莫及的。”範文成苦苦的勸道。
“哦,你到說說,為什麼是最好的時機?”皇太極疑問道。
“兵者詭道也!,這在兵法上早就有云,正是這個時候所有人都認為大汗不可能出兵,我們才反其道而行之,此是趁其不備。既然別人可以散播謠言,我們也可以同樣散播謠言,這樣混淆視聽,那麼大家也就分不出真假來了。”範文成有條有理的說道,他十分善於煽動,否則從前皇太極也不會很多是事情都聽他的了。
“謠言,什麼謠言呢?”皇太極對謠言的事情最苦惱了,聽說有辦法立時來了興趣。
“現在盛京的謠言,臣也聽到一些,可是大汗不要忘了,當年大汗可是經過李開陽醫治之後死的,李開陽用藥神鬼莫測,難道大汗就不是他下毒害死的麼,他可是一個漢人啊,這漢人居心叵測害死大汗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至於多爾袞和阿敏我們也可以說他們早就密謀在一起,圖謀汗位,只是沒有想到大貝勒和四貝勒如此英明,所以奸計未能得逞,才趁發兵朝鮮的機會密謀叛國,大汗上次遠征正是為了給天命汗報仇,只是因為家醜不能外揚,大汗才沒有說明。大汗還可以說其實阿巴亥根本就沒有死,他們同意大妃殉葬不過是掩人耳目,這些都是李開陽搞出來的,他是漢人派來的奸細,否則他如何會嚮明朝稱臣,又派兵進駐覺華島幫助袁崇煥呢,他們本來就是一夥的。”範文陳這計確實是陰損毒辣,尤其是阿巴亥沒死一節一直在困擾著皇太極,此時正中下懷,沒有比他更清楚阿巴亥的下落了。
“不錯,不錯,此計甚好,到時我們甚至可以開關驗屍,是真是假還不是我們說了算麼?”說著君臣兩個哈哈大笑,笑聲在大殿裡迴盪,顯得陰森可怖。其實皇太極內心一直長期隱藏著難以啟齒的對阿巴亥的仇恨。
皇太極的生母孟古姐姐葉赫那拉氏是努爾哈赤的前任大妃,儘管她年輕貌美、丰姿妍麗,但當比她年輕15歲、更為丰姿綽約、俏麗聰穎的阿巴亥來到努爾哈赤的身邊的時候,努爾哈赤出於喜新厭舊的天性,將更多的愛傾注到了阿巴亥身上,這就必然冷落了孟古姐姐。
醋意、孤獨、嫉恨交織在一起,使性格內向的孟古姐姐憂鬱寡歡,竟至積慮成病,二年後撒手人寰,芳齡僅29歲。那拉氏的死,對於皇太極來說,無論從心理上、地位上,還是生活上,都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影響極大。儘管當時皇太極只有11歲,但對阿巴亥的仇恨的種子已深深地埋進了他的心田,新仇舊恨交織在一起,只要有機會,皇太極豈能不置阿巴亥於死地?當初若不是為了得到汗位他才不會遷就我去幫阿巴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