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部分(3 / 4)

小說:不稱職的獸醫 作者:京文

聲來,跟真的似的,最可惡的就是半夜打炮,這已經讓崇禎失眠若干宿了。

大殿上群臣無精打采,不光崇禎這樣,幾乎所有的人都這樣,大家都在擔心害怕我趁火打劫,光我的火炮就足以將北京城轟塌,雖然孫元化再三保證我的火炮沒有他的好,可是最起碼勝在一個多字上,而且兵力也要比孫元化的多,從塘沽來的第二波部隊這時也到達了,整整將近兩萬人的部隊,讓歷經劫難的北京又籠罩在戰爭的陰雲上。

崇禎皇帝一度衝動的想讓孫元化和我接戰,可是在登上城頭觀看我軍的操練時放棄了這個想法,他頭腦中一度回憶起滿桂戰死的情景,可以說滿桂之死是他急於求戰而一手造成的,雖說沒有什麼愧疚感(崇禎認為為他犧牲是再光榮不過的事了,更加的是理所應當),但是失敗的教訓他還是需要總結的,要不也就太不長記性了。

“皇上,這李開陽每日的在城外喧囂著實可惡,我看我們還是早點打發他走吧,否則夜長夢多,終究不是回事!”溫體仁當先說道,所有的大臣中大概只有他和孫元化睡得最香,孫元化是知道我不會攻打北京,所以自然安生,不用擔心,而溫體仁和我關係“密切”就算是北京被打下來,他也不會少一根汗毛的,所以睡得自然香,有時他甚至是希望我打進來,這樣他就有可以升官發財了。

溫體仁話音一落,已經有不少人點頭附和了,這成天成晚的睡不好覺,真是折磨人,眾人被皇太極折磨了近半個月,如今又被我如此賣力的折騰,任他是鐵打的也受不了啊,成天生活在惶恐之中不是一件好過的事。眾人只盼望著這種噩夢快些結束,可是他們沒有考慮到皇帝的感受。

通商的事之所以答應的那麼快,是因為上面蓋的帽子是朝貢,這不丟人,可是若是將自己的封疆大吏(儘管是犯了罪的)交給對方,未免太有失面子了。面子,又是面子,當初拒絕和皇太極議和,已經是崇禎一生最大的愚蠢了,他初即位時清除魏忠賢逆黨,處理得十分精明,於是臣下大捧他為“英主”。崇禎皇帝從此就飄飄然了,真的以“英主”自居,認為“英主”決不能和叛逆的“建州衛”妥協。

在明朝君臣的觀念中,“建州衛”始終是中國皇帝屬下一個小官的領地,皇帝決不能跟小官談和。至於使得全國億萬人民活不下去,那是另一回事,皇帝的尊嚴不能有絲毫損害。在崇禎眼裡他可以和察哈爾蒙古人談和,付給金銀以換取和平。因為明朝的江山是從蒙古人手裡奪來的,明朝承認蒙古是敵國。

而建州就不同了,建州如此,我朝鮮就更是如此了,讓我在北京城外耀武揚威他就夠鬱悶了,還要將自己的階下囚交給對方處治,這讓他無法接受,儘管他已經答應了,但是崇禎似乎在找更體面的方法來解決這件事。

堅持政治原則,本來不錯。然而政治原則是要以正確的策略來貫徹的。完全忽視實際情形,把國家與人民的生死存亡置之不顧,和“英主”兩字可相差十萬八千里了。其實國家就是應當以自身利益為最高的出發點,只要符合這個利益那麼不管什麼事都應該去做,我就是這樣給朝鮮作榜樣的,謀求國家的最大利益。

敵人(崇禎自然也當我是他的敵人)提出和平建議,是不是可以接受,不能一概而論。在我看來應當根據這樣的原則來加以考慮:敵人的和議不過是一種陰謀手段,目的在整個滅亡我們?還是敵人因經濟、政治、軍事、或社會的原因而確有和平誠意?

我的提議雖然是不安好心,但是公平的講還是很有建設意義的,對明朝的好處也不少,就看他們怎麼利用了,有沒有經濟頭腦。假如我是崇禎,此時就必須假定締結和約只是暫時休戰(一旦國力恢復,他有大把的精力來對付我和皇太極),雙方隨時可以破壞和平而重啟戰端。目前一直打下去對己方比較有利?還是休戰一段時期再打比較有利?

締結和約或進行和平談判,會削弱本國計程車氣民心、造成社會混亂、損害作戰努力、破壞聯盟關係、影響政府聲譽?還是並無重大不良後果?

和約條款是片面對敵人有利?還是雙方平等,或利害參半,甚至對我方有利?

如果是前者,當然應當斷然拒絕;若是後者,就可考慮接受,必要時甚至還須努力爭取。在現在的局勢下,同意我的條件顯然於明朝有重大利益。不論從政略、戰略、經濟、人民生活哪一方面來考慮,都應當贊成,崇禎自詡熟讀史書,可是他偏偏忘了,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為了自己的臉面而猶豫不決。

北京的大牢裡,袁崇煥在過著地獄般的生活,自從祖大壽帶著關寧鐵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