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在部隊中是極不成比例的,槍兵好訓練但弓箭手卻難訓練。因此大量配備鳥槍的日軍對我軍的威脅不容忽視,可喜的是厚盾在百米的距離是可以有效的阻擋鳥槍發出的鉛彈以及一切箭矢,因此這次攻城我將厚盾擺在了最前沿。
手舉後盾計程車兵十步一停,將厚盾重重的砸在地上,齊刷刷的轟然作響,動作整齊劃一,充分展示了我軍的組織性和紀律性,看似簡單無用的動作其實裡面有著大學問,為了減少傷亡,部隊必須將間距拉大,然而也不能過分的拉大距離,這樣進攻將變得無以為繼,後力不足。因此適當的調整是必要的,在盾牌保護下的頭幾列士兵比較密集,藏在盾牌後的多為弓箭兵當他們和城牆的距離達到弓矢的射程內後,前排的盾兵停了下來,後排則保持警惕,距離拉開等待前排士兵的反應。
日軍當然不會讓我軍從容佈陣,城頭上的火炮(其威力和明軍舊式火炮相若)開始反擊,稀稀落落的炮彈落在已經拉開間距的部隊中除了掀起一些石塊和造成輕微的損傷外,如同隔靴搔癢。見識了我軍的新式火炮威力計程車兵不會為這種輕量級的武器嚇倒而使軍心渙散的,相反的已經進入戰鬥位置的弓箭兵在盾兵的掩護下開始還擊,飛蝗一樣的羽箭拋射如城中,給敵軍帶來了不小的混亂,沒用多少時間幾乎壓制了敵人的火炮,因為這些箭矢專門向火炮的發射位置射去,特別關照日軍的炮兵。
火炮被壓制後,後排計程車兵開始向前排集中,並且將手中的箭射向城去,隨著盾兵的緩慢前進而不斷的向前推進。直道將近城牆一百米的距離以後,日軍才開始用密集的鳥槍開始還擊,接戰兩天發現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日軍幾乎已經放棄了弓箭的使用。而此時密集的鳥槍射擊說明他們對火器的重視程度。
說起來這要得益於葡萄牙人,1543年(日本天文十二年),三名葡萄牙人從澳門乘船去暹羅(今泰國),途中遭遇風暴,被吹到日本九州的種子島。海難使這些漂流至此的葡萄牙人有幸成為最先踏上日本列島的西洋文明的代表,而他們攜帶的鳥槍也立即被種子島島主時堯所接受,很快便仿效製造出大批洋槍,從九州逐漸向全國普及。鳥槍的使用真正在日本得到重視和推廣也是在日本所謂的戰國時代,被當時的梟雄武田信玄所重視,他組織起了規模空前的火槍部隊,在城池攻守戰中發揮了相當驚人的作用。攻城的時候,百炮齊鳴,可以震懾敵膽、削弱守方計程車氣;守城時據險向下齊射,距離和精度的不足都可以大幅度彌補。
尤其是在長筱之戰織田信長用三千步槍部隊粉碎了武田家勇冠天下的騎兵,標誌著在日本,火器在戰爭中的正式運用以及發揮的巨大的作用。自此日軍中裝備火器蔚然成風,以至於忽略了弓箭的作用,然而這時的火器卻非常落後,不但瞄準精度差、射擊距離近、故障發生率高,而且最重要的是射擊速度慢得驚人。第一步,先要開啟火藥袋,取出一定份量的火藥放入槍管,再用鐵釺舂實,然後放入鉛彈;第二步,磨擦火石,點燃火繩;第三步,瞄準目標,扣動扳機,使火繩落下點燃火藥。由此給進攻的敵軍尤其是騎兵以極大的進攻時間來突破敵軍,所以在野戰中火器的作用還不是很大,可是守城就不一樣了,這也是宗氏採用火器的主要原因。
自從織田信長運用步槍三段射擊技術,即將步槍隊排成三列,一列填彈、一列瞄準、一列射擊(這樣可以最大限度解決當時的火槍射速過慢的問題),並且以此擊敗當時日本第一的武田騎兵後,這種作戰方式和鳥槍受到了全日本各路軍閥的追捧,尤其是豐臣秀吉,他在同一日本時大量的使用了鳥槍,使得鳥槍成為日軍步兵的主要裝備,宗氏從前一直跟隨豐臣秀吉自然也將主子的本事學到了一些皮毛,所以他在城牆上也採用三段式射擊,希望以此方法來阻擋我軍的進攻。
可是儘管對方火力密集,但是在厚盾的保護下我軍並沒有出現日軍希望出現的那種傷亡。厚盾下的弓箭手不斷還擊,不時有敵軍從城上掉下來,當然了我軍也不是沒有傷亡,但是鉛彈所造成的死亡率實在不高,除非直接命中要害否則很難造成重傷,大多都是受傷被抬下去治療。整個戰場顯得井然有序,我軍就是停留在城下,不斷的以弓箭還擊,雙方就這樣一直對峙到天色漸暗才收兵。
就在雙方對峙的同時對馬島島面向九州一側也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海戰,儘管九州的大內氏和宗氏因為當年的爭奪九州大名而有間隙,可是面臨這種時刻還是義不容辭的出兵了,不過可惜的是,九州和對馬島陸路上沒有連線,若想救援就必須用船運載,這正好撞在安龍煥的炮口上,也早就落在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