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山西面了,向我們出了煙花訊號,請示命令。韃子王爺塔察爾率軍增援浮橋,大概想要接應南岸部隊。”
“訊號,讓向士壁他們別急著切斷韃子的萬山浮橋,優先消滅韃子的有生力量。
”賈老賊跳起來大吼道:“傳令伍隆起,讓炮船向著漢水北岸的韃子援軍——開炮!”
第103章 軍歌嘹亮
話說得好,晚霞行千里,朝霞不出門。宋蒙決戰那也就是南宋鹹淳二年九月初一的那天早晨,朝霞滿天,結果太陽果然只晃了晃就躲回了雲層裡,天色陰沉了一個白天,天色剛黑,到了初更戌時的時候,密集的秋雨終於灑了下來,但秋雨再密,風雨再大,卻無法洗刷襄陽戰場上的血腥味。
不得不承認,賈老賊打人不打橋的戰術確實是一個無比陰險歹毒的主意,看到一線活命希望的蒙古士兵在宋軍的合圍面前,幾乎沒有絲毫抵抗的念頭,只是不要命的逃往萬山浮橋,想要透過浮橋逃往沒有宋軍刀槍和炮彈的漢水北岸,可狹窄的六道浮橋一次又能透過多少軍隊?你真我搶之下,六道浮橋上人喊馬嘶,人擠人,人踩人,擠得水洩不通,不少人為了儘快上橋,甚至不惜對同伴拔刀相向,蒙古士兵被擠下浮橋落水溺死者、自相踐踏和自相殘殺致死者不計其數,漢水河面上到處是溺死的蒙古士兵屍體,密密麻麻,幾乎將河面掩蓋。
不是沒有蒙古將領站出來組織軍隊殿後,可黑夜之中,編制徹底被打亂的二十多萬蒙古軍隊互相擁擠在萬山腳下,人馬互相踐踏,方圓數里之內擁擠得連插一下一根繡花針都十分困難,又如何能有效組織起隊伍抵抗?等到史天澤和伯顏等人好不容易聚齊一支軍隊殿後時,襄陽城頭的重型大炮炮彈又呼嘯而至,把已經組成佇列的蒙古隊伍又炸得七零八落,伍隆起率領的宋軍炮船船隊也專挑還有編制的蒙古軍隊伍開炮,外圍還有楊晨煥率領的大宋騎兵不斷來回衝擊突襲,這更給蒙古軍隊增加了殿後難度,場面也更加混亂不堪。
“列方陣,擠壓,擠壓韃子!”宋軍的各級指揮官都收到了賈老賊的命令,一個個整齊地方陣組織起來,閃爍著寒光地長槍平舉成排,雪亮的鋼刀此起彼落,不斷砍殺挨近的敵軍,緩慢而整齊的向蒙古軍隊擠壓過去,最大限度地削減蒙古軍隊的活動空間。大宋騎兵則在方陣的空隙之間來回穿插,專挑成編制地蒙古軍隊衝擊,一旦衝散就不糾纏,掉轉馬頭又去衝擊其他尚有編制的蒙古軍隊。宋軍的炮彈則不斷落入擁擠得水洩不通的蒙古亂軍人叢中,炸起一片又一片鮮紅地血花。
在賈老賊的無恥戰術面前,一個奇蹟般的場景出現了,兵力佔少數且多為步兵的宋軍隊伍列著整齊的陣容,將兵力佔優勢又騎兵眾多卻混亂不堪的蒙古軍隊死死包圍在萬山一帶,宋軍象趕鴨子一般屠殺著向北逃竄地蒙古士兵,蒙古軍隊則毫無抵抗意志,只是不斷的向著浮橋方向逃竄,爭先恐後,你爭我奪,你踩我踏,你擠我攔,種種言語已經無法形容眼下蒙古軍隊地混亂。偶有幾支成編制的蒙古軍隊想要組陣攔截,卻很快被大宋騎兵衝散或者被宋軍火炮轟散,勉強整齊地隊伍很快又零散不堪,化為散兵遊勇消失在密集而混雜的人群中。
如果忽必烈在天有靈地話,那麼他現在後悔的肯定不是他的浮橋搭建得太少——搭在多也沒用,宋軍的炮船幾波齊射就能全部轟塌——忽必烈後悔的肯定是他的浮橋搭建得太過結實!上萬人的踩踏和擠壓之下,六道浮橋竟然楞是沒有一道被壓跨壓塌,否則沒有退路的蒙古軍隊肯定會組織起來做困獸之鬥,在襄陽這樣開闊的地形上,勝負之數還很難說。可現在六道浮橋儘管被壓得吱嘎作響,卻楞是不斷不散,少數蒙古士兵還能透過浮橋逃往北岸,看到一線活命希望的蒙古士兵也就沒了什麼成仁決心,只是不斷的向北,再向北,那怕攀在浮橋邊沿,也要爬過河去。而從均州方面趕來的向士壁軍船隊和從郢州趕來的李庭芝軍船隊上下合圍,在河面上一字排開,萬箭齊發,岸邊和浮橋上的蒙古士兵中箭倒下的就無法統計了。蒙古士兵流出來的鮮血徹底染紅了滔滔漢水,飄蕩在河面上的屍體被蒙古軍預設的水柵鐵鏈攔截,幾乎在河面上組成一道屍橋,蒙古軍士兵哭喊和吼叫的聲音匯聚在一起,賈老賊在襄陽城頭都聽得一清二楚。
屠殺還在繼續,儘管絕大部分敵人都已經喪失了抵抗的勇氣,恨透了韃子的宋軍士兵下起手來仍然毫不留情,只是恨不得長出三頭六臂,可以讓自己多拿幾把刀砍斷韃子的腦袋,多拿幾支槍刺穿韃子的肚皮,刀砍捲刃了,槍折斷了,搶過敵人的武器繼續屠殺,砍累了渴了,抓住一個韃子,割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