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讓人高興的事。
東亞運動會是一個地區綜合性運動會,1991年由中國、日本、韓國、**、蒙古、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哈薩克和關島9個國家和地區的奧委會共同倡議舉辦的,實際上原定國家中還有朝鮮,並且在計劃中,就是第一屆於1993年在上海舉辦,第二屆1995年在朝鮮舉辦。
1991年的時候,中國與韓國尚未正式建交,香港和澳門也沒有正式迴歸,從蘇聯獨立出來的中亞五國外交方面各自在尋找方向和靠山,那個時候中國的GDP很弱,還處於改革開放的起步階段,那時候亞運會對於中國來說還是個重要的盛會,透過運動會促進地區間的和平與瞭解。
都說體育與政治無關純粹點,那是不可能的,一切都是政治的延續,脫離歷史背景和政治背景,根本就沒辦法真正的理解。
前幾天看到點娘一本競技書的書評裡談到中日圍棋擂臺賽,書評者認為淡化那種情緒不應該,作者認為時過境遷找不到那個時代的代入感,還有個別小盆友皮青書評者追求偉光正,呵呵,實際上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對一段歷史是否有代入感和共鳴,實際上就是代溝嘛,如此簡單。
當時的東亞和世界格局,蘇聯分裂後國力急劇下降,美國透過軍事介入伊拉克開始在戰略上的擴張,冷戰以蘇聯大敗和美國大勝告終。而中日韓、港澳臺、中國與中亞等各方面的關係,就變的微妙了。
1990年亞運會的時候,中國解說的時候還是稱呼韓國為“南朝鮮”,但是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稱呼就改成了“韓國”,那就是政治外交上的調整在體育競技上的體現,從乒乓外交到籃球外交,體育從來都是外交的一個重要手段。
當時老布什曾經提出過關於朝鮮半島“交叉建交”的構想,中蘇分別與韓國建交,美國與朝鮮建交,這樣朝韓之間即使暫時不建立外交關係,和平局面也會透過這個“交叉建交”更加深化了,東亞運動會的設想,以及1991年確定了1995年第二屆東亞運動會在朝鮮平壤舉行,也就是基於這種想法上的一種“破冰”。
後來,1992年中俄分別與韓國建交,老布什把建交提案交給國會之後沒有能夠連任成功,所以,民主是耍賴的一個很好的手段,就像日本蹦出來一個首相抓狂蹦躂幾下然後辭職,一個樣子。所以朝鮮從那個時候開始,就被孤立了,再後來就開始慢慢的透過各種媒體工具進行負面宣佈,繼而妖魔化,到了2010年左右,朝鮮和1990年前後的伊拉克,在國際形象上已經很相像了,新聞不是披露什麼真相的,它也是政治的一個手段,和體育一樣。
對於中國也是一樣,這個東亞運動會,促進了大陸與港澳臺之間的交流和交往,促進了中國與中亞各國之間的交流交往,香港澳門順利迴歸了,上合組織也成立了,東亞國家和很多國家也知道了,美國的關島軍事基地,並不是他們國家的領土,關島是一個獨立的地區。基本上,該達到的目的也都達到了。
1995年第二屆平壤東亞運取消之後,東亞運動會改成了四年一屆,於是1997年第二屆東亞運動會的東道主便由釜山取代了平壤,2001年第三屆運動會的舉辦權是1996年議定的,原本是澳門舉辦,日本提出透過籌備東亞運動會來提振阪神地震後的經濟,於是改在了日本大阪進行,澳門舉辦2005年的第四屆,第五屆由香港來舉辦,這都是90年代大背景下發生的。
進入21世紀以來,911之後美國藉機進駐中亞這個重要戰略位置,然後進一步在中東地區收緊對伊拉克的絞索,為此美國需要日韓充當亞洲的前進基地,日本趁機以後勤輸送等名義加緊了海上自衛隊建設,此後外交方面一步步從親華向排華髮展,逐漸從八九十年代的熱度降溫,從政冷經熱,再一直降溫,到了2010年開始,已經逐漸開始往軍事對抗升級了,到了這個時候,東亞運動會,也就失去了搞下去的必要。
2013年將是最後一屆東亞運動會,此後該運動會更名為“東亞青年運動會”,繼續維持著,就像是那個從盛轉衰但是一直維持著等待有一天再度繁盛起來的“英聯邦運動會”。體育,有時候也是政治的晴雨表。
同樣的資料,小萌對東亞運動會的分析,陳灼覺得很有意思,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體育是政治的晴雨表,那麼足球,又是什麼的晴雨表呢?
對於足球本身,的確沒那麼複雜,按照賽程規定,東亞運動會男足賽事要求由各參賽國家和地區的球員為U-22級別國家隊,都是各國青年隊之間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