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那些人,那些人到底是什麼人?劉老看著一言不發的許陽說道:“你不要多想,到了你應該知道的你一定會知道,其實你們家存下千年,這種事情你們家一定比我這個老頭子知道的多。既然你們家那個老頭子沒說,我也沒必要說的!”
許陽渾渾噩噩的離開劉老家,這一路上都在想劉老口中的那些人。不知不覺中許陽開車來到學校,自己這個學生當的好像有些不是很稱職嗎。還有三天就考試了,自己也要老老實實的上幾天課了。所以這三天許陽每天都準時的出在學校之中。
宿舍的哥幾個此時就發揮著最後的努力,往死裡的讀書,大學就是這樣,都是在最後的一刻才去破釜沉舟!看著老大那每天抱著本書不停的背,不停的寫!唉!早知今日何必天天泡妞呢。
許陽三天來每日的生活就是,學校,圖書館,食堂,回家。雖然他當了一回老實學生,不過看的書確是《古鑑通史》!
現在他確實對傳國玉璽有了興趣。就算自己找不到,他想更多的瞭解相關的知識。相傳傳國玉璽是和氏壁雕刻而成。真假就不得而知了!所以許陽覺的應該先查查和氏壁!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無價之寶”的“天下所共傳之寶”,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與隨侯珠齊名,共為天下兩大奇寶!
由於和氏璧已經失傳,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樣,今人已經無法得知,只能透過有限的文字記載中的描述加以想象。但是,從秦始皇用和氏璧造御璽的故事來看,和氏璧與出土的常規文物相比,至少在外形來看,應有明顯的不同。經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為10公分,其並非古人儒家學者佩戴的環形佩玉,甚至,很可能和氏璧僅僅是一個經過簡單粗加工的璞玉。同時,由於相傳和氏璧被秦始皇製作成了傳國御璽,而隨著朝代的更迭,該御璽又相傳在唐後失傳,和氏璧原有樣式究竟如何,基本上已經無法得知了。
這還真是一個學一樣的東西,完全靠猜的!猜對猜錯都是自己猜。這算什麼事情,許陽看了三本書,就把和氏壁說成三個樣子。到是傳國玉璽描述的都差不多。而且許陽看完之後也有一種感覺,這和氏壁應該確是傳國玉璽的原身!
越是看下去,越感覺自己的無知,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無知的時候,問題多的時候,那麼說明你已經知道很多東西,所以你才了有求知的慾望,許陽也是如此。這三天除了正常時間,許陽都在圖書館裡待著。
對於許陽這種廢寢忘食的讀書,京華大學裡已經有好多人見怪不怪了!許陽其實找了這麼多資料也是想證明,那天自己看的東西到底可信度有多高。正史,野史!許陽都不放過,有些時候野史也能找到一些相關的資料的!
01…05 18:06:13376。第376章 傳國玉璽續
01…0518:06:13376。第376章傳國玉璽續
“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傳國寶”,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2000餘年,忽隱忽現,然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輒令人扼腕嘆息。
許陽這幾天真是的查了大量的資料,三天之後,京華大學迎來了期末考,當然那張考卷上的問題,在許陽眼裡只是“毛毛雨”而已。而相對於傳國玉璽,許陽確知道了大量的傳說。
“傳國玉璽”就材於“和氏之璧”。歷史上也有多次出現假傳國玉璽的事情。當然這些有一部份是野史,也有一部份是歷史上人們的懷疑!畢竟那個時代,那個封建王朝,沒有人敢懷疑王權的。
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漢書”文曰“昊天之命皇帝壽昌”。兩者不同,一般指第一種說法。北宋哲宗時所得的傳國璽當時便有人懷疑是章惇、蔡京造假的。明清兩代也時有假璽出現。明孝宗曾獲過所謂的傳國璽,孝宗皇帝當時就認為是假的;清初時,宮內藏有三十九方各色御璽,其中一方被認為是秦制傳國璽,公元1746年,經乾隆皇帝欽定,證實是仿刻贗品。192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