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部分(3 / 4)

小說:神眼鑑定師 作者:千頃寒

西。

蛐蛐罐,和這個蟈蟈葫蘆是同一地方燒製的。所以這特有特點也一樣。不過要說這蛐蛐罐那可是現如今還有人玩的東西。現在玩蟈蟈的蛐蛐的可都不少。鬥蛐蛐那也是清朝時期八旗子弟沒事最愛乾的事情。

鬥蛐蛐的除了頭是圓的,下身和平頭的蛐蛐一樣。簡單的鬥法是把罐裡放土搗平,兩隻鬥蛐蛐放在罐裡。用蛐蛐草,農民有的叫熱草,引一下就鬥了。鬥蛐蛐,也即鬥蟋蟀,亦稱“秋興”、“鬥促織”,即用蟋蟀相鬥取樂的娛樂活動。鬥蟋蟀是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中國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國的藝術。蟋蟀從原先的聽其聲,發展到現在的觀其鬥,從這一微小的側面,也反映了社會歷史的變化。至於鬥蛐蛐這一活動起源於哪個朝代,至今仍沒有資料可以證明,但宋代朝野內外大興鬥蟋蟀之風,並將“萬金之資付於一啄”,已有史料證明。清代比賽益發講究,蟋蟀要求無“四病”(仰頭、卷鬚、練牙、踢腿);外觀顏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黃”。

第670章 七星龍淵

用來飼養鬥蟋蟀的器皿,叫做蟋蟀盆,也稱為蛐蛐罐。蛐蛐罐有瓷制、陶製、玉製、石制以及漆器製品。而最有價值的,是瓷制和陶製兩種。最早的蟋蟀罐都是由帝王指定的御窯和官窯燒製的,作為貢品專供皇室使用,極少傳至民間。御窯、官窯燒製的蛐蛐罐精緻無比,種類紛繁。到了明宣宗朱瞻基以後,蛐蛐罐的花色品種更加繁多,製作人的姓名也用印章的形式刻印於罐底。蟋蟀罐的製作工藝分南北兩個流派,北方罐製作較粗糙,壁厚,形狀單一,花紋少;而南方罐形狀繁複,花紋多,做工極為精緻。

北京琉璃廠老古玩商中曾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六個子玉蛐蛐罐能換一對道光官窯粉彩龍鳳碗。”別小看這一隻只小小的蛐蛐罐,它最能體現蛐蛐主人的身價,自古名家制作的蛐蛐罐都身價不菲,其中由趙子玉製作的在清末民初時就值百八十現大洋。

在蛐蛐罐收藏領域,有這樣一個排名:永樂官窯、趙子玉、淡園主人、靜軒主人、紅澄漿、白澄漿。由於永樂官窯以及趙子玉蛐蛐罐在目前的市場上已很難看到,因此明代的蛐蛐罐就成了珍品。目前存世最早的蛐蛐罐,應是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大明宣德年制仿宋賈氏珍玩醉茗痴人秘製”蛐蛐罐。

存世最早的蛐蛐罐,應是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大明宣德年制仿宋賈氏珍玩醉茗痴人秘製”蛐蛐罐。這件蛐蛐罐為澄泥陶製,通高14。7厘米,徑16厘米,蓋內方形陽文篆書戳記“仿宋賈氏珍玩醉茗痴人秘製”十二字,分書四行,工整高古。底外中長方形圖記內有隸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飾以雙線長主框,款識上下各有雙龍戲珠紋飾,龍紋與宣德御製國寶墨、宣德青花瓷器及宣德銅爐所繪龍紋極似。此器質地細潤,淡黃古雅,製作精工。明代陶製蛐蛐罐能夠流傳下來的極為罕見,故此器實為稀世珍品。

古代養蛐蛐曾用瓷罐,近代則通常用澄漿泥罐。鄧之誠《骨董瑣記》曰:“制澄泥硯,縫絹囊置汾水中,逾年而後取出,沙泥之細者已實囊矣,陶為硯,水不涸焉。”澄漿泥罐亦如澄泥硯,細膩,滋潤,透氣效能良好,透水效能適度,罐內外壁滑潤,不傷蟋蟀的須爪,比之瓷罐、玉罐、石罐、籠、葫蘆等器物,更適於蟋蟀的生存。蛐蛐罐大致可分為北方京式罐和南方蘇式罐,器型有圓罐、方罐、六角罐、八角罐、竹節罐、南瓜形罐;蓋有平蓋、坐蓋、飛邊蓋,分有眼、無眼兩種;底有平底、凹底;腳形有圓腳、獸腳、三足至六足等。蛐蛐罐中的佳品,煉泥之精,製作之絕,不遜於名瓷、紫砂等類藝術品,留存至今,彌足珍貴。

明末萬禮張和清代趙子玉所制蛐蛐罐,最為難得,價值最高。如一件清康熙年趙子玉造蛐蛐罐,為澄泥陶製,色淡如綠豆,製作精緻規整,質地光潤細膩,罐內以十分堅固平坦的夯土為底。蓋內有長方形陽文雙線印框,框內陽文楷書“古燕趙子玉造”六字,字型圓潤工整。底外有長方形陽文雙線印框,框內有陽文楷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罐外用藍布套盒盛裝,套外貼有紅色紙籤,上面墨書“甲字,綠泥十三罐”字樣,這一題簽說明它是趙子玉精心製作的珍貴名品之一,“綠泥”是其品種,“甲字十三罐”是其等級和編號,使人備覺珍貴。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趙忠祥就收藏過趙子玉所制蛐蛐罐。

不得不說許陽的學識真的很淵博,或者說這貨也是因為自己的超級記憶力,眾人聽著許陽這娓娓說著蟈蟈葫蘆還有蛐蛐罐的歷史,汪小子也不得不佩服,許陽才多大,這是何等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