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1 / 4)

小說:洪荒養魚專業戶 作者:暖暖

九叔公本想抽杆煙,一聽這事急,就吹了火站起身,仍吩咐說:“大頭,我今晚叫他們幾個人到養殖場裡值班,真碰上哪個不開眼的,咱們手下也不要留情。”

丁文聽著九叔公急去的腳步聲,嘟噥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啦。

“丁阿哥,快點說說嘛。”楚婉玉已噘起嘴喊。

丁文扭不過,只得稍稍解釋。

這叫吊漂養殖梭子蟹,在竹簍外面包層大網眼的漁網,牽伸網的長度以漂底剛好觸及池底為宜,網口用細鐵絲圈成一個小圓口,從圓口處將幼蟹或未養肥的蟹子放入漂內,每個吊漂內放一隻。然後,將圓口的一端固定在水面上的浮枕上就成。

這樣可避免吊漂內梭子蟹與池內養殖物種之間的殘食,或雌雄蟹之間互相殘殺。

楚婉玉聽了很失望,原以為也象花鰻苗那樣建個專場養殖,沒想到這麼簡單。

林雪芹說這個已經不簡單,是由多少年來捕魚經驗的結晶,應該是籠壼類海洋捕撈作業轉化為人工養殖的一種好辦法。但說海洋捕撈作業大致可分為釣具類、圍網類、張網類、拖網類、耙刺類、陷阱類、籠壺類等,約二十餘種。

丁文見楚婉玉又纏上了林雪芹,自己也省了口舌,默默地收拾起散落在地的竹篾和竹片。

林雪芹只好揀幾種比較有趣的海洋捕撈作業說說。

“釣江蟹”即梭子蟹延繩釣,屬延繩無鉤釣。以小雜魚、狗肉、海蜇頭等切成細片為餌料。每船二至三人作業,用數百米苧麻繩做“根繩”,每隔五十厘米左右縛上餌料。“根繩”上有浮筒,下有錫墜,順流放入海底,讓梭子蟹來覓食。梭子蟹找到餌料後,就用大鉗子(螯腳)夾住餌料不放。過一會兒,把“根繩”拉上來,就把梭子蟹也帶上來。但是在離開水面的時候,梭子蟹比較容易松鉗逃跑,因此,要眼疾手快,用網兜將其兜住,不讓梭子蟹逃回海中。釣江蟹多為近海作業,作業時間在中秋前至冬至前。

而“放鉤釣”又稱“攔釣”,是在潮間帶灘塗作業。其作業方式是用一條苧麻繩為“根繩”,每隔一尺左右在“根繩”上繫上一條長約五十厘米帶釣鉤的短繩,又在“根繩”上等距離的縛上木浮子。退潮後,根據潮流漲退方向,將“根繩”佈設在海塗上,兩端拉直固以木樁,而釣鉤整齊排列。漲潮時,釣鉤藉助木浮子之力上提,距海塗面約2厘米。釣上設有餌料,與“釣江蟹”正相反,“釣江蟹”是有餌無鉤,而“放鉤釣”是有鉤無餌。

但用海塗表面的泥油作魚的餌料。當魚遊入釣區觸上其中一鉤後,即會被鋒利釣鉤鉤住,當魚再一掙扎,旁邊的釣鉤會再把它鉤上,這樣魚便無法逃脫。待海水退潮時,漁民便可下海收穫。其捕獲物件多為鯔魚。

張網類的有個“海蜇捕”系單樁框架張網。用稻草繩製作,網孔十二至五十厘米大小不等,用四支小毛竹編套成梯形網框,長約二十米。用篾絲絞合稻草結成“根繩”,“根繩”一頭系在毛竹樁上,一頭連著網框。放在海里隨著潮流漲退而上浮或下漂。海蜇隨潮流漂游,進入網框後就逃不掉。海蜇捕撈作業期在農曆五至十月,五月開始打樁,六月網框下水,海蜇旺發期在八月份。

海蜇分為海蜇頭、海蜇白(皮、身)、海蜇花、海蜇烏、海蜇膛等五大部分,渾身都是寶。海蜇花、海蜇烏、海蜇膛等味道獨特而鮮美;海蜇頭、海蜇白,漁民們用礬鹽加工成“三礬提幹海蜇”。在明代時,水母線(即海蜇白加工後切成絲條狀)就被列為貢品。

還有個“河鰻魚苗張網”,現在多使用由上海水產院發明了一種塑膠的“懶惰簍”,形如手提喇叭,分為兩節,中間用螺紋旋轉銜接,大口轉後,小口朝前,小口能使海水迴圈進出。小口裡裝有鰻苗分離器,鰻苗一進網袋,都會鑽進“懶惰簍”裡的安全可靠的分離器中。如遇惡劣天氣,漁船不能出海,鰻苗在“懶惰簍”的分離器中也能成活四十八個小時。

圍網類中比較耳熟的是“敲舟古”。即以聲波聚集魚群進行圍捕,由於對黃魚資源破壞極為嚴重,政府已明令禁止。

說得精彩,丁文不禁拍起手掌,“不愧是咱們水院的高材生!”

林雪芹白了他一眼,而楚婉玉連聲說“別管他,咱們說咱們的。”

陷阱類的吊網,又稱“插魚網”,屬攔截陷阱插網。歷史悠久,分為插高搶和矮網兩種。作業於澳灣潮間帶灘塗,憑藉潮水漲落攔截魚類。主捕鯔魚,其次為海鰻、梭子蟹等。落潮時先把網布設在海塗上,等距離地插有竹杆,竹杆長四至五米;網高四米左右,長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