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裡送抵,本官有兩個疑問,一者,如此資費能否抵上成本,二者,民眾是否能接受如此昂貴的資費?”
“回張中堂的話,以平信而論,用馬車統一傳送,若是以一馬車能載三萬餘封信的話,扣除成本還能得個每封信三分錢的利潤,至於民眾能否接受此等資費,下官做過調研,分別在金陵、洛陽、西安等數十地都做過排查,民眾對於平信資費的接受能力還是能靠得住的,至於快信與特快,那是為商家準備的,只要能保證及時送抵,一般的商家都出得起這點錢。”周用誠平靜地回答道。
一起子軍機大臣圍繞著郵局的方方面面各自提出了些看法和疑惑,周用誠不慌不忙地一一解答,胤祚眼瞅著大傢伙也沒什麼可問的了,便一錘定音地道:“罷了,這事情就先在報紙上登一下,另外在金陵、長沙、西安、成都四處先試行一下,總結經驗之後再推向全國好了,軍機處準備一下,配合總後勤部拿出一個郵政的律法,等全面推廣之時,朕下明詔便可。”
第447章風雲之舞臺(一)
遠卓四年九月初三,郵局在金陵、長沙、西安、成都試執行數月,大獲成功,旋即,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郵政法公佈,遠卓五年正月十八,籌備已久的郵局體系正式投入運營,截至到遠卓六年底,一年間,郵政體系已經遍佈全國,大大加快了資訊的傳遞和流通的同時,商業流通的腳步也逐步興起,國內經濟一片繁榮,國內貿易額急劇放大,儘管朝廷將原本的十一稅降低為逢百抽八,同時取消了多處的國內關卡,但是國內貿易稅收依舊高達兩億新元(摺合兩千五百萬兩白銀),僅比海外貿易的三億新元略少,比原本作為國家財政支柱的鹽稅、鐵稅還要高出一截,啟動商業經濟的基礎已經初步具備。
遠卓五年十一月初九,東瀛發生暴亂,長崎暴民攻擊清軍營地,但被早有準備的大清軍隊擊潰,殺傷暴徒近千,繳獲一批英制前裝燧發槍,東瀛幕府向大清提出抗議,並派出部分裝備了前裝槍之軍隊向長崎發動試探性攻擊,被大清軍隊擊潰,獲勝之後的清軍乘勢佔領了雲仙、諫早兩處大名府。遠卓六年一月二十日,英格蘭使節向大清提出調解意見,希望大清能撤兵,被大清朝廷一口回絕的同時,以英格蘭私賣武器給東瀛幕府為由,要求英方作出解釋,迫於大清之強大,遠卓六年五月十九日,英格蘭向中方表示歉意,並表示將約束本國商人,不再售賣武器給東瀛幕府,然而在宣告的背後則是悄悄加大了對東瀛幕府軍的投入力度,試圖透過武裝、訓練東瀛幕府軍與大清作戰。遠卓六年八月十八日,大清駐東瀛分艦隊與英格蘭遠東艦隊第三分艦隊在東瀛領海發生對峙,雙方雖並未開火,但劍拔弩張、炮口相向,對峙約摸半個時辰之後。x英方艦隊撤出了東瀛沿海。
截至到遠卓六年十二月,軍制改革已經初步完成,十萬火器部隊整訓完畢,除四千人馬駐守東瀛之外,四萬人馬衛戍京畿,原本的豐臺大營、西山健銳營全部撤編,改為京師軍區,其餘五萬餘眾開赴各地,幫助各地軍隊進行換裝、整編,開始啟動全面軍制改革全國按地域劃分為八大軍區:陝甘軍區、四川軍區、兩江軍區、新疆軍區、蒙古軍區、福建軍區、廣州軍區、京師軍區。處新疆、蒙古兩大軍區暫時未作調整之外,其餘軍區全面開始大幅調整,淘汰年老體弱之不合格兵員,對原有之軍官陸續分批進軍校進修之後再根據學習情況另行安排職位;四大陸軍軍校已經全部投入正常招生。
隨著郵局的逐步深入全國各地,在全國範圍內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資訊網路,作為朝廷喉舌的《京師紀事報》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湧現出了大批以撰稿為生地半職業記者,在全國各大城市中都有這類半職業記者的存在。這些撰稿人除了稿費收入外還有報社按資歷發給的各級聘書和相應的津貼,就收入而言,已足以養活一家老小。一年半的時間裡,《京師紀事報》已經不再僅限於報道朝廷的動態,即便是各省、各府的動態也都在報刊上有所體現,這份報紙雖還是十日一刊,不過已經從八頁發展成了近三十頁的規模,簡直可以算是期刊雜誌了,所刊登的訊息極為豐富,從官場動態到市井花絮再到朝廷大員之訪談無所不包。報社的規模也隨之越來越大,部門眾多,甚至出現了各板塊地主編、編輯之類的分工,已經有了後世正規報社的影子。
由於報紙的廣泛影響力,和商業流通的腳步加快。想要在報刊上刊登廣告的商家也越來越多,從而導致了報紙成本的降低,儘管報紙的張數已經翻了幾倍。可報紙地價格卻始終沒漲,看報紙、讀報紙已經成了這個時代讀書人一種必不可少的生活,甚至催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