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治的名頭,呼啦啦的揮得山河變色,一下子一大片京官不是成了棍下亡魂就是被打蔫了,成了些不會叫喚的鵪鶉。
隨著吏部任予行的介入,朝堂形勢幾乎一邊倒,人人自顧不暇,也就沒了心思去追究那十六人是文府的死士還是有人故意栽贓嫁禍。人人忙自保,到底有人扛不住不得已想找了棵大樹靠著,也好乘乘涼。為此,就紛紛湧進執宰古光、文重光的家門。
一時間古、文兩家裡沸反盈天。
文重光韜光養晦,中間有沒有趁著這機會籠絡些用得上的人物,到底就是一樁無頭謎案了。古光呢?明知道非常時刻理應低調行事,但在朝幾十年,關係盤根錯節,擋住了這個,攔不住那個。
眼見著朝堂亂成了一鍋粥,他這個百官之首,心中五味雜陳,那晨鐘暮鼓的衰敗之氣是怎麼都掩飾不住了。
古光很清楚,御史臺在鄧煥之後,就已經成了皇帝的利刃,可以隨意的揮向皇帝不需要的細枝葉。原本他打擊了袁天良,再在刑部操作,也能撐過這幾年,但眼下吏部任予行藉機而上,用考評的機會大肆打擊他的門生故舊韜光養晦?這還得看皇帝賞不賞臉吶!
好啊!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皇帝舉一反三,藉著命案,實則是要清掃朝堂上洛陽世家的勢力,力求吏治風氣為之一新啊!
古光疲於奔命之時,關於官宦生涯的困局,切切實實的擺到了面前:皇帝長大了,再也不是早年需要人引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