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子和絲線,二來也費時費神,砍柴還日日不得歇的。
後來偶爾一個機會,她給喬父攬了書店抄書的活後,看到這抄書的活還是有錢賺的。
當時藍氏也幫著抄,速度還快得很。一本書也能得個二十文左右。而藍氏的小楷又寫得相當好,喬明瑾覺得祖母的這個手藝不能浪費了。
後來她就從書店掌櫃那裡得知大戶人家也有找人抄經書的,那些經書抄得好的,可是比在書店抄書得的錢多多了。
那些大戶人家的子女,嘴上說著虔誠,說是要抄經書供奉佛祖,可哪有幾個是自己親手抄寫的?
也就跟做嫁衣繡嫁妝一樣,別人做好後再添補幾針罷了。
那掌櫃的當時告訴她,若是想著每本多拿些錢,不若去攬經書來抄。
就是寺廟中也經常有找貧窮秀才幫忙抄經書的活計。
當時正逢姚平來家中討口喝,喬明瑾就拜託他利用挑擔賣貨的便利,幫著問問哪家有需要抄經書的活計。
也不讓他白乾,他每攬回一本,她就每本從中抽兩文錢給他。
看他有些意動,又指點他一條生財的道。
喬明瑾聽說他父兄四人白日裡備貨挑擔走村竄巷地賣,而家中還有母親和嫂子妹妹在,家裡沒田沒地的,三個人平時就在家攬些槳洗的活做,辛苦不說,還得不了幾個錢。
喬明瑾就指點他,備些胭脂水粉、頭花帕子、香膏胰子,或是話本小說到大戶人家裡兜售,就賣給那些悶在家裡的太太小姐們。
時下的女人極少在外拋頭露面,那大戶人家的女子更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可她們悶得狠了,也渴望瞭解一些外頭的八卦,也渴望向尋常男人或是小戶女兒那樣到街讓挑揀貨品,享受討價還價之趣。
而且除了這些太太小姐們,那大戶人家裡,也多的是不能出門的僕婦和丫環小廝們。
那是一塊肥沃的等著開墾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