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1 / 4)

也難怪連傲氣沖天的敦煌行營,也要拿出軍旅中最為隆重的迎候規格,來迎接他們這幾百號轉戰歸國的將士,這是軍人對軍人的敬意啊!

小步輕馳前進的‘雷門騎隊’,已經在雷瑾的授意下,特地打出猶自帶著箭創汙痕的雷字大纛和破爛褪色的火紅戰旗,每個人都換上那些零落汙損滿是血痕刀創的衣袍甲冑,至於刀弓武器倒不必特別準備了,崩口捲刃的刀,遍佈創痕的槍或者矛戟,還有那些不大成樣子的大弓都在在說明了戰況的極端慘烈,加上每人身上的新傷舊創,還有誰能懷疑雷門騎隊浴血轉戰的忠勇和功績?

終於回來了!

直到真正看到皇朝的軍隊,雷門騎隊從上到下,每一個人才真正有了“回來了”的感覺!

疏勒河畔,矛戟如林,刀盾如潮,戰旗烈烈,萬馬雄壯,靜靜列陣的敦煌行營騎兵,行伍陣勢非常嚴整,沒有一個人喧譁,沒有一個人吵鬧,一切都是那麼沉靜有序,然而軍威喧赫如烈火升騰。

騎士們都在對襟騎裝的外面,披掛著棕紅色的皇朝制式盔甲,外面罩一件火紅的半臂戰袍,還披著一式的羊毛氈斗篷。

靜默的行伍陣列,高踞馬背上騎兵們沉靜而熱切的目光,萬騎軍陣之中,騎士們頭盔上火紅色的盔櫻,肩披的斗篷不時被風吹動飄揚,如同烈火熊熊,獵獵有聲的紅色戰旗,興奮地嗚嗚拍打著寒風,時時發出低沉的咆哮!

雷瑾遠遠的就望見了高高樹立的郭字大纛,那是敦煌行營提督將軍一等伯爵郭若弼的中軍大纛,這敦煌行營論編制員額,和西寧行營是完全一樣,都是領五廂之眾共六萬餘人,但實有的兵丁員額僅三萬出頭,比西寧行營還要少很多,真正有戰鬥力的騎兵絕對不超過兩萬人。不過現任的行營提督一等伯爵郭若弼也是一員有名的勇武悍將,征戰沙場幾十年,無論是參與平息流寇之亂,還是抗擊土魯番、以及蒙古瓦剌人、韃靼人的入寇侵擾,曾先後立過不少戰功。曾有在野的清流儒生私下議論說:設若無郭將軍,漢人恐怕連敦煌也無法保有,更不要說讓哈密藩屬臣服了,也許只能完全龜縮在嘉峪關之內了!

雖然以前素未謀面,這郭若弼的底細,雷瑾倒是略知一二,此人其實是外戚世家出身,其祖上在太宗時曾經有女嫁入皇家,封為貴妃,郭家因而也得以恩封顯爵,到如今郭氏本家也是一方豪族,勢力不小。只是郭若弼本人既是旁支又是庶出(姬妾所生),並沒有得到郭氏長房本家多少支援,幾十年熬下來,到今時今日的地位,主要還是憑藉自身的努力,與其外戚身份關係不大,另外據雷瑾所知,郭若弼其實有當今四大家族之一風氏家族的暗中支援,所以雷瑾並沒有很積極地去爭取他。

也許是郭若弼憑藉自己的努力才升遷到如今地位,所以向來尊重有真本事的人,雷門騎隊能夠讓郭若弼這樣的沙場老將,拉出敦煌行營近半的精銳驍騎列陣迎候,也適足以驕傲了!

憑藉從實戰中磨練出來的銳利眼光,雷瑾看出,郭若弼所率領的勁銳騎兵,確實有稱為精銳的資格,由不得在心裡暗讚一聲:帶兵有方,名不虛傳!

瑣碎的細節也不必多說,在轟鳴的鼓角聲中,一切都照足軍中禮儀,雷瑾領受了足足比自己大上一世有多(古人謂一世三十年也)的沙場老將郭若弼提督的隆重禮遇和道賀。

雷瑾領受這樣的隆重禮遇,其實多少有點不自在,畢竟依郭若弼的年紀,已過知天命之年,是與雷瑾的叔伯們相當的前輩,承受前輩的隆禮厚遇,作為後生晚輩的他,感覺不自在也在所難免。

幸好郭若弼不是一個喜歡多話的人,他率領行營騎兵,以非常隆重的軍中禮儀迎候入塞的雷門騎隊,也並非奉命行事,而純粹是惺惺相惜的自發行為,完全是出於一個軍人對軍旅生涯的理解和尊重,為國而戰的勇士就應該得到崇高榮譽,得到人們應有的尊重!

雷瑾拱手與郭若弼提督道別,率隊登程,敦煌行營的騎兵還遙遙跟隨在後,又相送一程,直到雷瑾率領的護衛親軍,越過了疏勒河,才緩緩向敦煌方向而去。

大張旗鼓的打著‘雷門騎隊’的名義,雷瑾率領護衛親軍向著嘉峪關前進!

經過了郭若弼率軍相迎這一插曲的激勵,受到榮譽鼓舞的護衛親軍騎士個個精神煥發,加上一路上不時遇到邊軍巡邏的遊騎,無不以最高禮節向東歸勇士們致敬,真可謂是春風得意馬蹄疾,大家快馬加鞭,一行人很快就趕到嘉峪關。

自然,他們一行人在嘉峪關也受到守將非常隆重的接待,不必細表。

自嘉峪關向東,每隔四五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