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是二十年前的媽媽再愛我一次,這一次是餘震——南都週刊
餘震這麼拍,哭疼了五臟六腑,沒想到也久違了馮導真會講故事,也難怪**房常紅——精品購物指南
餘震讓我們再次觸控到集體記憶與真實情感。一個母親的本能,兩個孩子的眷念,幾個家庭的真切。向這部充滿人性悲憫的好電影致敬。——現代傳播集團雷迦
正當我以為國產電視劇水準已漸漸蓋過電影的時候,餘震及時出現。華語電影從此有了新高度。——京華時報胡建禮
負疚與感恩的人性心靈史詩。——中國電影報道
新京報發表了石人葉匡的文章:“我是含著淚看完這部電影的,很多年沒有這種觀影體驗了。無論是對故事、畫面節奏的把握,還是對觀眾情緒的駕馭,賈彰柯都顯示了他嫻熟的功力。對大地震的災難表現,賈彰柯也處理得恰到好處,既形成了對故事發展的推動和壓力,也沒有過度地渲染。電影在意的是如何讓觀眾能設身處地走進角色的情感中,一旦與之呼應、合拍了,你自然會與角色一起深入到那複雜的人性世界中。人們流下的淚水,其實是對自己人性的一次淨化,流出的不過是那些遮蔽人性的雜質。
近百年來,中國有太多的苦難和災難,被遮蔽在人們的記憶之外。除了早年的芙蓉鎮等很少的幾部電影,人們幾乎已經遺忘了,該如何用電影來表達苦難對人性的傷害。苦難在公共話語中的失聲,使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與悲傷的能力。東方未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講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這個民族飽受天災**,我在這兒拍的是天災,不是**———天災可以拍,**不能拍。天災在這裡承擔了一個惡的角色。’其實無論天災還是**,讓經歷苦難的人發出聲音,不僅是對那些受難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著將那些個體的苦難記憶,轉化成民眾可以用來自我教育的公共記憶。它其實也是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