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onebook。php?novelid=12126&chapterid=4
關於趙元儼的事,詳見中卷這一章 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86416&chapterid=69
☆、第3章
劉德妙進宮的時候,恰是中書省與樞密院兩府的重臣們在殿廬裡商議太后垂簾聽政的問題。
皇太后垂簾聽政,例朝都沒有這樣的制度。前朝雖然有漢之呂后、唐之武后垂簾聽政之事,制誥錢惟演提出前朝已經有呂后武后之例子,只須照此例行事就是。只因有呂后武后執政時大殺皇族重臣的先例,參政王曾立刻反對說:“漢之呂后,唐之武后,乃是奪帝的亂政。太后秉先皇旨意掌軍國大事,焉能參照此等例子。”
錢惟演道:“不以呂后武后的例子,那以參政之見,應該如何?”
王曾說:“以下官之見,莫不過援引東漢太后垂簾的制度,請皇太后每隔五日一御承明殿,太后坐在左邊,皇上坐在右邊,垂簾聽政。”
錢惟演皺眉道:“國不可一日無主,五日才一聽政,若遇軍國大事,豈不是耽擱了?”
王曾反口相問:“要事事請示,要我等重臣何用?”
此言一出,頓時招來眾人的贊同之聲,誰都聽得出這其中的潛臺辭來,若是太后掌權,這宰相就成了擺設。可是這樣大逆不道的話,誰也不敢明著說出來,卻是誰都在心中暗暗這樣想的。
丁謂沉默良久,此時才道:“天子年幼,五日臨朝,也太過頻繁。”眾臣一向知道丁謂是後黨中人,聽得他也如此說,不禁大喜,忙讚道:“丁相說得有理。”
錢惟演看了丁謂一眼,道:“丁相請繼續。”
丁謂微微一笑,道:“以下官之見,皇上每月在朔望之日各臨朝一次,處理朝政。平時若遇軍國大事,則由太后召輔臣商議決定,若非軍國大事,則將奏摺傳進大內,太后批閱之後,再傳到內閣,豈不是好?”
眾臣聽了,都默然不語,這個辦法,其實與真宗後期並沒有什麼兩樣,奏摺傳進宮去,宮中再把旨意傳出。只是那時候眾臣還可以偶而面見真宗提出異議,如今再換了小皇帝臨朝,其實比以前還更不如。
王曾首先反對道:“皇上朔望之日見群臣,太后不在身邊。太后處理軍機,皇上不在身邊。這兩宮異處,遞傳旨意都由總管雷允恭負責,則權柄歸於內宦,豈非是禍端了。”
丁謂似笑非笑地說:“既然如此,你我各將自己的主張呈上太后,由太后定奪如何?”
王曾只得將自己的提議寫成奏摺,與丁謂一同交與雷允恭呈進宮去。
此時劉德妙已經進宮,拜見了太后。
劉太后見了劉德妙,感嘆道:“妙姑,你說這道家的長生之術,真的靈驗嗎?”
劉德妙怔了一怔,忙道:“太后何出此言?”
劉太后輕嘆一聲,道:“尊崇神仙,信奉道家,無人能比得上先帝。當年修玉清昭應宮,封泰山祀華山,幾乎傾全國之財力。可是壽數,卻只到了五十五歲。以先帝這樣的信奉,尚且如此,這長生之術,到底有沒有用呢?”
劉德妙斂眉道:“人壽自由天定,雖然天命不可違,但是信奉道門,卻可以延年益壽,這卻是可信的。太宗皇帝子嗣九人,如今仍存的只有楚王與燕王。且除卻大行皇帝外,薨了的諸王中無人能過五十。此皆是由於大行皇帝信奉道術的緣故,因此比他們壽長。”
劉太后看著她:“可是燕王與楚王又怎麼說?”
劉德妙答道:“八爺燕王,年紀尚小,未到五十,這且不論。楚王多年來清心寡慾,閉門不問外事,潛心研究道家之術,已有大成。大行皇帝雖然信奉道術,已得壽數延長,可是大行皇帝為天下操勞過多,與道門的清心寡慾之術有違,大行皇帝實是因天下百姓而耽誤了啊!”
一句話說得劉太后淚水漣漣,她拭淚道:“以你所知,哀家的壽算幾何?”
劉德妙忙磕頭道:“太后乃上天所命,非我等下界所能知。只是有一句話,算是貧道大著膽子說一句。常言道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使其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天地之間既生太后這樣的人,受過天地間的大磨難,到如今將天下的重任交與太后,太后前面必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是上天的安排。”
劉太后悚然而驚,劉德妙雖是泛泛而指,但是這“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卻是不折不扣打動了她的心事。她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