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上來或者中學生上來,他們是不是覺得這事很不好?恐怕不是,他們覺得在這裡面誰都是這樣,接受了這樣一種觀念,這才是最可怕的事。
“現在最要緊的是怎麼解決這些麻煩。”老媽點點桌上的錢,“咱家又不缺錢,不需要這些。”
“殺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不殺更是助漲此風。”林老爺子眉頭緊鎖道,“朱元璋恨貪腐,他的手段殘忍吧!可照樣前腐後繼,雍正抄家皇帝,高薪養廉,還不是一個樣兒。”
“殺雞敬佛是,治理不了貪腐!治國先治官;後治民;官服民擁;國強無敵攻。”方默南慢悠悠地說道。
“關鍵還是得法治。”老爸扶著額頭說道。
法治!真能根治?人之初,性本貪。老百姓的要求很低很低的。仇的不是富,是不仁;恨的不是官,是貪腐;憤的不是權,是不公;怒的不是相,是賣國。憂的不是糧,是健康;愁的不是房,是通脹;懼的不是霾,是汙染;怕的不是老,是無靠。
後世不知道他們能否解決這樣一個浩大而複雜的工程。
這件事的後續如何方默南沒有關注,這得靠老爸自己解決,以後或許會很多。是特例獨行,還是和光同塵這得他自己選擇。不管那條道都不好走。
和光同塵本來是老子《道德經》中的觀念。老子提倡功成、身退,也就是不居功,不過分地追求名和利。認為這就是天之道。所謂天之道,譬如日月經天、晝出夜沒、寒來暑往、秋去冬來都是很自然的完成了它的生命任務,便又靜悄悄地消逝,了無痕跡。那麼人生在世,究竟應該怎樣才能做到動靜合宜,不失不過?
佛家名言:崇高必墮落,積聚還消散;歡會終別離,有命鹹歸死。什麼意思呢?你爬得越高,摔得越狠,而且高處不勝寒,走到極處,物極必反,這是自然的道理。積聚得越多,消散的越快,我們都是赤條條來去,誰又能了無牽掛?不過你牽掛也罷,不牽掛也罷。反正什麼都帶不走!就算金山銀山,還不是空歡喜一場?千里搭長棚。沒有不散的筵席,無論嬌妻美妾,孝子賢孫,終究要和你分別。因為我們都是有情眾生,有生必有死!這是自然的道理。可是這些淺顯的道理有誰能記得住。(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第343章
和光同塵本來是褒義詞,生生的被後世的人把它混同於隨波逐流這個貶義詞。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可也不能哪兒低去哪,哪兒髒去哪。而且一個隨,一個逐,完全做不得自己的主。 這又顯得太多的盲目和無奈了,可這個不能作為藉口,生不易、活不易,生活不容易,做人是要有底線的。
芸芸眾生,在這物質世界,五光十色,光怪陸離,誘惑多多:顯赫的名、豐厚的利、華麗的衣、鮮美的食,還有那嫵媚的色,隨時可能勾起人的聯想,激發人的**,令人智亂心迷。試問普羅大眾又那個能經得住。
面對物慾的誘惑,淡泊者自會多一份思考,方寸不亂,泰然處之。保持淡泊的生活,並非易事。一個人如果沒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沒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的人生態度,沒有同世俗偏見和私慾決裂的勇氣,是難以成為淡泊生活的強者的。人生難得是淡泊。淡泊,是擺脫名韁利鎖的達觀心態,是遠離喧囂爭鬥的超逸境界,是心靈和精神上的昇華。“有容德乃大,無慾志則剛”。做人就是不容易。
道家和儒家、佛家一樣是懷著淑世(濟世)的精神,只不過道家更堅持順勢而為,功遂身退的真理。這就是道家和光同塵的觀念。
說了那麼多,不用提醒老爸也知道這裡有貓膩,雲縣的人誰人不知他一不喝酒、二不抽菸,他當下拿起東西就去處理了。
至於老爸怎麼處理家裡人沒在過問,大過年的誰也不會被這點事情打擾了好心情。此後也沒什麼事情發生,至少在方默南看來是平平靜靜的,可見老爸已經把它掐死在萌芽中,沒有激起一絲的漣漪。
“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萬家轉(往家賺)”。
初二小姨他們一家就回來了,回孃家,按照習俗。初二要吃撈麵的,圖的是條條順,意喻著一年順順當當。初二的撈麵,食材要比往日的撈麵更豐富。打滷的材料要全,菜碼品種要多,色彩要亮麗。有胡蘿蔔、豆芽、白菜、黃花菜、麵筋、蝦仁、香乾、木耳、黃瓜。力爭看著好看,吃著美味。為新的一年裡好生活打個好頭彩。
吃了幾天的大魚大肉。換點兒清淡的清腸胃。
“哇這個好吃,我想死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