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3 / 4)

著‘你的機會’。葉老四看著眼睛越瞪越大。主要是關於蘇聯經濟、政治、軍事、民族等方面的:

由於長期以來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使得蘇聯除了前兩個五年計劃以外的所有五年計劃都沒有真正完成,經濟發展速度在戰後幾十年迅速下滑,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也隨之愈拉愈大。蘇聯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步入經濟長期衰退的困境,傳統的粗放型經濟也無法維持下去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經濟危機不是某一領域內的區域性短期危機,而是全域性性的長期危機。

蘇聯雖然號稱“最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但主要消費品長期供應不足。經過70多年建設,1985年蘇聯人均gnp為3396美元,不僅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而且還落後於亞洲、拉丁美洲一些國家。蘇聯人均收入為西方國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於蘇聯實行控制消費、高積累的政策,蘇聯人的生活水平與西方的差距更大。1985年人均住房面積僅15平米,為西方國家50%;每百戶汽車擁有量為14輛,僅為西方國家的17。50%。主要消費品長期短缺、供給不足,經常需要憑票供應。人民生活水平從革命前的居歐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蘇聯雖然擁有發達的宇航、兵器和生物技術,但只有25~30%的科研成果被採用,平均轉化週期需要10~12年,而美國則有85%的科研成果在5年內轉化為生產力。在現代技術領域。蘇聯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15~20年,而且差距越來越大。

蘇聯民用工業品技術非常落後,產品質量低劣,即使按照最樂觀的估計,蘇聯工業產品也只有18%達到國際標準。在國際市場上根本沒有競爭力。由於工業品缺乏競爭力,蘇聯只有依靠出售自然資源特別是石油資源賺取外匯。淪為原料出口國。

蘇聯農業長期落後,效率低下。由於農業連年歉收。蘇聯被迫花掉本來就是稀缺資源的外匯進口糧食,每年花費70多億美元,經濟上捉襟見肘。與此同時,蘇聯農用拖拉機報廢率達每年12。5%,為美國的三倍;大批農作物因不能及時收割而損失掉,即使收割了也每年有20%的糧食和33%的土豆因為保管不善黴爛變質,無法食用。1980年,全國一半的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沒有盈利。

蘇聯在經濟上落後,物質匱乏,人民生活水平長期提不上去,與西方差距越拉越大。從根本上使人民對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產生動搖。蘇聯領導人中,安德羅波夫是個難得的明白人,他在蘇共內部會議上發出驚人言論:“蘇聯的主要危險不是來自世界帝國主義,而是來自人民的困苦貧窮。”

政治上過度的集權體制,使作為聯盟領導核心的蘇共,處於完全缺乏監督機制的政治狀態下。蘇共的幹部任命制、職務終身製為形成既得利益集團創造了良好環境。官僚機構人滿為患,人浮於事;既得利益集團貪汙受賄、驕奢淫逸,蘇共逐漸地喪失了在人民群眾中的威望。特別是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領導人思想僵化、墨守成規,貽誤了發展和改革時機,國內問題堆積如山。進入80年代以後,蘇聯政治危機不可避免地顯露出來:短短3年之內,三位最高領導人相繼去世,病夫治國使蘇聯喪失了80前5年的寶貴發展時機。

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沒有給蘇聯人民帶來令人滿意的生活,導致人民對傳統模式的牴觸、厭惡和冷淡。特別是上層的富足生活與普通人生活形成巨大反差時,這種情緒更加強烈,形成了人們蘇共統治合法性的質疑。

沙皇俄國是靠侵略擴張起家的,這使蘇聯成為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國家,民族發展極不平衡。很多民族還處在部落階段,民族問題長期以來非常尖銳。無論是沙皇俄國還是蘇聯,都對少數民族實行了壓迫、同化的高壓政策。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蘇聯出於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進行軍備競賽,致使軍事開支達到國民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時蘇聯四處伸手,扶植親蘇政權和游擊隊。策劃軍事政變,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反感。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隨即陷入游擊戰爭的泥潭,不但給蘇聯造成了長期無法癒合的“流血的傷口”,每年花掉幾十億盧布,而且使蘇聯的國際形象大大受損。

1981年裡根上臺後。一改原先美國的收縮戰略,處處以強硬態度回擊蘇聯的擴張,並且宣稱進行“星球大戰”計劃的研究,掀起了新一輪軍備競賽**。而此時內外交困的蘇聯,再也無力應付,被迫進行全面收縮。

最後還附了一個諷刺笑話。蘇聯是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