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要吃到正宗的客家土菜。還是在客家民居才行,酒樓裡的都是經過改良的。”方默南笑道。
“嗯!我有個戰友住這兒。”賀軍堯沉聲說道,語氣中有一絲哀慼、悲涼。
難道戰友犧牲了,方默南不再多問。
三人向裡面走去,裡面的很靜謐。一路走來沒見到一個人,裡面有些破敗荒涼。牆上有了歲月的斑駁痕跡。老式的圍屋,木製的門和窗都不大。
方默南看著這些歲月的痕跡,感慨道,“我們穿行一排排的老屋前面,迎接我們的事歲月的雲煙。那斑駁的磚牆,見證了舊時的溫暖,那破舊的門窗。訴說著怎麼樣的思戀。青草已經蔓到了階前,老人的叮嚀,彷彿依舊能聽見。一方天空掛著清朝的月亮,照亮了遊子的心田。那一方圍牆,圍住了客家人的根。圍不住鄉情和眷戀。”
三人走在青磚鋪就的道路上,有種踏入歲月長河。歷史的滄桑、寂寥撲面而來。
客家圍屋,顧名思義,是客家族群主要的風俗特徵民居,但各地稱謂不同:贛多稱“土圍子”,閩稱“土樓”,粵北的客家有稱“四角樓”的,而嶺南有的地方稱“圍龍屋”,有的地方稱“圍屋”。
整座圍屋以正堂祠堂為中軸核心,顯示了祠堂建築在客家人宗族觀念的核心地位;主體結構為“三進三廳兩廂一圍”,即結構以中間的正堂祠堂為基準。正堂為三進,呈方形結構,分為上堂、中堂和下堂(三進)。正堂左右兩旁有同樣是方正結構的橫屋,簡稱為“橫”。自正堂向外以同心半圓形的房屋結構一層層擴張,每一層稱為一“圍”。圍龍的層數和一側橫屋的排數一般相等,故形成有“兩堂兩橫一圍龍”的建築格局。
圍屋的外貌比較簡樸,沒有繁複花巧的磚雕等裝飾,樸實、耐用,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廖勁凱住這兒。”常久春突然想起他就是客家人,聽隊長提起,他想起廖勁凱會做客家菜,那味道至今還能讓他記得,可見有多好。
“嗯!”賀軍堯點點頭。
“我記得,他的膝蓋”常久春的話音還沒落,就看見對面走來一個老婆婆,頭髮已經是銀白,手裡還挎著的竹籃,裡面是採摘的新鮮的蔬菜。粗略看來有青椒、豆角、黃瓜、西紅柿等等常見的蔬菜。走起路來,絲毫沒有顫顫巍巍的,可以看出她身體非常的健康硬朗。
三人迎了上去,常久春大聲地問道,“老婆婆,請問,廖勁凱住在哪裡?我是他的戰友。”
老婆婆站住抬眼看著眼前的三人,“你不用這麼大聲,老婆子我還聽得見。”她頓一下接著道,“你們找我家勁凱啊!”
“你是廖媽媽!”常久春猜測的問道。
“跟我來吧!”廖媽媽轉身向裡走去,常久春伸手想要接過她手中的竹籃子,“廖媽媽我來吧!”
“不用!這重量,老婆子還拎得住。”廖媽媽推手婉拒道。
“我知道老人家身體康健,不過還是我來吧!”常久春接過她手中的籃子。
“你這小夥兒子可真是難得,行我也不跟你爭了。跟我走吧!”老人家重新上路。
左拐右拐的,七拐八拐的終於在走到了最裡面的一座房子前。“勁凱啊!你的戰友來了。”
“阿媽!你說誰來了。”從屋子裡跑出一個高大的漢子走了,不過跑的姿勢比較怪異。他穿著粗布做的藏藍色的大褲衩子,光著膀子,手裡還拿著竹編的半成品,看樣子應該是個斗笠妾室全文閱讀。
他抬眼看見門口站著的三人,‘嘩啦’斗笠掉在地上,身形剛一踉蹌,常久春和賀軍堯兩人一個箭步架起來他,避免他摔倒。
方默南接過常久春手裡的菜籃子,她看著這個高大漢子四十多歲,濃眉大眼,肌膚蒼白,顯然常年不見陽光,捂白的。
廖勁凱激動地左看,顫抖著嘴唇,“阿久!”他扭頭右邊,“營長,你們你們怎麼來了。”
“快請進,阿媽,他們是我的戰友,想當年我們一起在南疆戰場上並肩作戰來著。”他激動說道,“快請進。”他朝屋裡喊道,“翠霞咱家來客人了。”
賀軍堯和常久春一起架著他進了屋,裡面有個又黑又瘦的中年婦女趕緊拿出幾把竹椅放在客廳,又轉身出了客廳。
兩人架著廖勁凱慢慢的坐下,廖勁凱的右腿明顯的無法彎曲,就這麼直挺挺的戳著。
“勁凱,你這腿當年不是治好了,怎麼這個樣子。”常久春指著他的腿問道。他記得他當時去軍區醫院看他時,這腿明顯是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