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了輩分,以後六老太爺與六老太夫人萬一有個三長兩短,溫宥娘姐弟便是年幼,也能以輩分壓人,不至於被族人所壓。
六老太爺將話說到這般,其實已然說明了溫氏整個家族中的一些問題。問題就在六房中有男丁出仕那幾房中。
溫氏六房,官位最高的便是溫家老爺,然而溫家老爺當年因六太老爺不讓自己父親的牌位進祖廟,便跟祖地有些疏遠。
後來太夫人故去,溫家老爺送棺回曲水,六老太爺卻同意將太夫人的牌位迎入祖廟,溫老爺子跟祖地的關係才緩和了兩分。
然而還是因老太爺牌位之事,不復當初那般熱切。
再加之溫老爺子這些年在京中平步青雲,最終靠的還是自己的能力與先帝、當今的提拔,溫氏一族於他的助力也不過是初入朝堂之時。
如此恩情,恐怕早就還完了的。
要知道溫老爺子能讓兩代帝王放心,奉行的不過一條,便是於宗族不親,不然一步步崛起的庶族與積年世家又有何異?
溫老爺子不肯過分攜帶族中出仕者,族中出仕者各尋門路,又何談合族一致,光耀門楣。
如今六老太爺能立足於溫氏之上,亦不過是佔輩分之優及願意各處提攜。然而到底非官場人士,便是各處好友願寫信舉薦一二,出世之人卻也大多不愛理俗事,六老太爺也不可能為旁支去勞煩友人過多。
因此六老太爺在一日,溫氏自會以他為首,眾人臣服。便是已長居京城的溫家老爺遇大事也要寫信回祖地詢問六老太爺之意。
可若是溫氏的這尊泰山哪一日去了,整個溫氏又當如何?
這也是六老太爺選擇溫宥娘姐弟過繼的原因。
當初溫宥娘能派張氏下人每年帶來三百銀票來之時,六老太爺便知道溫宥娘是個記恩的人。那麼被溫宥娘教導的溫餘卿自不會差到哪去。
等溫餘卿中小三元的訊息從京城傳到常州,再從常州傳到曲水。
緊跟著來的便是京中溫府老爺的信,言明溫宥娘姐弟已與京中溫府斷絕關係,求六太老太爺幫扶一把,勿讓溫氏男兒流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