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可以幫到他,可是應不應該告訴他呢。
七月十六,寧王與尚將軍帶著大軍攻打邊城五十里開外的倉縣。倉縣只是縣城,不大,卻相對邊城這個邊關之城要繁華些。
林小寧與荷花留在邊城,由安雨守護著。
七月十八,林小寧收到京城的來信,一封是給寧王的,還有一封是給她的。給她的信是太后所書,信中太后感激之情躍然紙上,太后信中說起了寧王退婚之因,圍府之意。說起了她曾埋怨林小寧因怕死而自求退婚。在此誤會之下,林小寧仍是千里相救。其中情意,無法言說
林小寧還沒看完就有些發怔,原來這才是退婚的真實原因,心裡沒有感動那是假的,又有些想發笑,他不說實情肯定是說不出口。如果兩人只能活一個,不如由她活。這話,真是太煽情了。她也說不出口。
卻是沒愛錯他。
繼續看信。太后寫著:我擔擾兒子的心如天下母親一般無二,我曾發願,若是林姑娘能為軒兒擋劫,便保林家三代富貴平安,無論林家做何事,吐何言,都不會降罪於林家。懿旨不日便送往安樂候府
這是暗示了林家可以囂張囂張了。林小寧抿嘴而笑。
七月十八,桃村在豐收來臨之時,京城聖旨到,賜安樂候京城府邸一處。因是秋收之際,若要謝恩可在中秋之後。
送走宣旨之人,林家棟笑道:“爺爺,這是皇上是想見我們呢,才提出謝恩的時間。”
林老爺子笑得臉都皺了起來。
桃村的水稻是毫無懸念的高產,而棉花已採收了第一次,馬上就要採第二次了。林老爺子按林小寧的吩咐,作物施肥時除蟲時都摻用了後院的井水,而棉花,則在吐絮前及成熟後期再澆灑一些,這樣產的棉又白又好。林小寧是想當然而,但結果卻是果不其然。
桃村的第一道棉又吸引了周邊村上的地主鄉紳們過來取經。
秋收後桃村並不閒,按林小寧當初的想法,秋收後的稻田裡馬上試種冬小麥。
桃村又開始繁忙。
戶部指派大司農來了,大司農是衝著棉花來的,他沒能看到第一道棉花吐絮時的盛景,但看著林家庫裡的籽棉,按一道棉的產量。他預計能畝產籽棉近五百斤,這樣的產量太驚人了。大司農激動得流下了眼淚。
林氏也激動極了,因為現在的宋氏性子“穩重”。每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並且很爭氣又懷上了。而馬江濤的性子也被關得十分沉穩。如今馬江濤終於認命了,在林氏眼中,他這個嫡親的兒子已淪為為馬家傳宗接代的工具。但至少衝著這點,衣食住行無一樣虧待了他。他出入必有身強力壯的護院跟著,說是護他周全,其實就是盯緊著不讓他折騰事。
桃村的安樂侯府又恢復了從前的歡顏。
七月下旬,內務府又來提親。同時也帶來了太后懿旨。桃村安樂候府一片喜氣洋洋,付冠月、付奶奶、林氏、張嬸又開始置辦起林小寧的嫁妝。之前已置了不少,但那時林小寧退婚後,不敢再置辦。怕被她看到傷了心。所以現在得加緊,京郊的陪嫁莊子也不能少
幾個老老少少的女人很是快樂又緊張地忙碌起來。
王丞相書信幾封,派人送了出去。他最近焦躁難安,越來越力不從心!
寧王根本沒死!內務府又去了桃村重下聘書!
王丞相病了,皇帝準他在靜養一陣。但他義正辭嚴地謝絕了。皇帝在殿上感嘆道:“王丞相鞠躬盡瘁,若是天下為官者都如王丞相一般,那朕的江山豈能不錦繡萬年。”
眾臣紛紛頷首。
不日,鎮國將軍府中竟傳出喜訊,鎮國將軍的妾室。懷上了!
皇帝體恤鎮國將軍老來得子,下旨召其進京。
遠在西南的鎮國將軍收到信後,竟如孩童一般號啕大哭了一通。哭完便坐著小南瓜進了京。
將軍府上大擺宴席,宗室之人無一不上門恭賀,就連皇上也送來了賀禮,更不要說京城為官者。
王丞相拖著病體送了賀禮,鎮國將軍滿面春風,一眼看去,竟是年輕好多歲都不止。而將軍夫人也是笑逐顏開在後院的女眷席間穿梭著。
鎮國將軍的妾室出來過了個場便回自己的院子與孃家親人歡敘去了。她身邊有著四個大丫鬟,四個護衛貼身跟隨。將軍夫人與她雖是妻妾關係,卻待她如幼女一般。確實,將軍夫人五十出頭的年紀,她不過十八,做其孫女都是小孫女了。
王丞相從鎮國將軍府中回來後,病得更重了!
七月底,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