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過去嗎?”楊傑點頭表示明白後。對李松林問道。
李松林聞言呵呵笑著點頭說道:“最近悶在家裡感覺骨頭都生鏽了,我就陪你一起去看望一下鄧老吧!順便跟他交流一下國企改革的問題。”
楊傑聞言一愣。國企改革這事情近些年一直在推進,隨著改革開放的力度持續加大,民營企業的競爭力逐漸提高,國退民進的政策實施以來,國企的市場競爭力每況愈下,大量國企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窘境。
下崗這個詞首次出現之後,給工人階級帶來的衝擊難以附加,近幾年來,大大小小的國有企業,不知道破產倒閉了多少,浯河機械廠就是破產企業。
正所謂下崗再就業,下崗了,再就業就難了,雖然民營企業分流了部分下崗職工,但是還有大量的下崗職工在待業上崗,這些或許是改革的陣痛,可是如果不處理好來,將會對華夏未來的發展帶來極大的隱患。
這個時候買斷工齡也成了常態,讓很多年富力強的工人陡然失去工作,推向社會進行重新就業的方式,確實有些飲鴆止渴的感覺,對國家來說是減輕了負擔,但是對工人來說卻是失去了鐵飯碗。
“國企改革經歷過擴權讓利以及承包制之後,到現在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同時對國企佈局不合理的結構進行調整。蘇國休克療法之後,證明那一套改革是行不通的,華夏曆來遵行漸進式改革。
從漸進式改革的特點看,改革需要現存體制的推動,因而不得不受到現存體制的束縛,經常要遷就現行體制的利益。因此,漸進式改革的最大不足是改革的妥協性與不徹底性。
推進改革的程序中,有時會出現‘進兩步,退一步’,甚至‘退兩步’的事例。改革的突破採取了先易後難的順序,相對容易、難度較小的改革大都先期完成了,而“硬骨頭”問題都被留到後面。
而且漸進式國有企業改革是由政府部門主導,由國企經營管理者制定方案、實施、操作的。由於華夏的國有資產涉及面廣、比重高,更因為改革過程中的制度建設滯後、監管不到位,因此,國有企業改革中的國有資產流失較為嚴重。
再者國企改制過程由於受到少數內部人的操控,許多企業改制都變成了不折不扣的國有資產私有化,而且是隻讓極少數人掌控企業的‘權貴私有化’。這種私有化的企業改制給公有財產和職工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損害,繼而不合理地拉大了國民分配的差距”楊傑一聽李松林要找鄧老談國企改革,頓時滔滔不絕的把華夏國企改革的尖銳問題拋了出來。
對於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李松林等領導人們也認識到了存在的問題,因此楊傑這麼說,並沒有引起李松林的驚訝,而是沉聲說道:“華夏改革本就沒有經驗借鑑,而是摸著石頭過河的一個過程,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本就在預料當中,為了一盤棋,有時候必要的付出,是可以忍受的,站在全域性的角度來看問題,你還要鍛鍊啊!”
楊傑聽李松林這麼說,點頭表示受教後,又說道:“國有企業改革表面看是提高國企經營效率的問題,實質是公有制、國有經濟與市場經濟能否結合、如何結合的問題。國有企業改革始終圍繞著政府、企業和市場三者之間關係的邏輯而展開。
經濟學歷來認為。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從理論上看。漸進式改革本身就是一種‘次優’的制度變革方式。因此。在國有企業改革取得矚目成就的同時,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不少經濟社會問題和隱患,會加大後期改革的不確定性和成本。
因此針對漸進性改革產生的問題,進行有效的預防和監督,是必要減輕改革成本的一種方式。計委目前的職責已經由計劃經濟時期的全面制定計劃工作,轉換到目前市場經濟的改革引導工作,因此有必要加強轉變計委的相關職能,使其由計劃職能轉變到改革發展職能。”
李松林聞言心中一動。目光中閃動著精芒,盯著楊傑說道:“繼續說下去!”
楊傑見引起了李松林的興趣,繼續說道:“計委曾長期承擔著華夏政府對綜合經濟管理的職能。但是,隨著華夏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轉變,華夏計委的功能不斷髮生轉變。
如果把計委進行更名,改為華夏發展改革委員會,並把該部門的主要的職責放在管理有關國民經濟全域性的事務上,著力制定發展戰略,進行宏觀經濟管理;並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減少繁多的行政審批手續。
並可以把經貿委的部分職能和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一同併入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