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軍不懷疑。檀道濟在被敵人圍困時,竟然能帶著武裝士兵,自己穿著顯眼的白色服裝,坐在車上,不慌不忙地向外圍進發。敵軍見此,以為檀道濟設有伏兵,不敢逼近,讓檀道濟安然脫離圍困。檀道濟此計,險中有奇,使敵人被假象迷惑,作出了錯誤的判斷。
21…2孫堅險境終平安 諸葛用計穩撤兵
【孫堅險境終平安】
在《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裡有寫到:
董卓廢殺少帝,擅立獻帝,自己專制朝政,引起朝臣和各地豪強的共憤。初平元年(190年),關東各州郡紛紛起兵反對董卓,共推出身世家大族的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這時,威名素著的長沙太守孫堅也舉兵參加了討卓聯盟,並被盟主袁紹任命為討卓聯軍的先鋒。
孫堅率軍在汜水關前旗開得勝,殺敗董卓部將胡軫。初嘗勝果後,孫堅即屯紮部隊於梁東,進行休整。同時派人向袁紹報捷並向聯軍糧草官袁術處催糧。袁術是袁紹從弟,是一個志大才疏且嫉賢妒能之人。其部下謀士見孫堅前來催糧,便為袁術出謀劃策說:“孫堅乃江東猛虎,若攻破洛陽,殺了董卓,猶如除狼而得虎。今不發糧草給他,其軍必敗。”這一建議正中袁術下懷,他便故意不發糧草給孫堅軍。孫堅軍中缺食,自然慌亂起來。細作偵知這一情況後,迅即報知汜水關董卓大將華雄。華雄便採納了李肅的計策,決定夜襲孫堅軍營。
當夜,月白風清,華雄與李肅兵分兩路突入孫堅營中。孫堅部隊措手不及,亂作一團,被殺得大敗。孫堅與部將祖茂破重圍,縱馬而逃。華雄帶領部下兵馬緊迫不捨。孫堅連發箭,都被華雄躲過,再發第三箭時,因用力過猛而拽斷了弓,得棄弓縱馬落荒而逃。由於孫堅頭上戴著赤幘(紅色頭巾), 光下十分醒目,很好辨認,所以他跑到哪裡,華雄就帶領部 追到哪裡。危急中,孫堅的部將祖茂為了保護孫堅,便讓孫堅脫下赤幘,換上自己的頭盔。而由自己戴上孫堅的赤幘。然後,二人分路而逃。華雄及其部下只瞄準戴赤幘的追趕,於是孫堅得以脫險。而祖茂為了引開追兵,拼命向前跑,見敵人快要追上,他便將赤幘掛於人家未燒盡的庭柱上,自己躲於樹林中。華雄率領追兵遠遠望見赤幘,因畏懼孫堅英勇而不敢近前,只遠遠用箭亂射。射了一回,不見動靜,方知是計,遂向前取下赤幘。這時,躲在附近林中的祖茂從林中衝出,揮刀欲劈華雄,結果反被剽悍的華雄一刀斬於馬下。
金蟬脫殼是一個擺脫敵人、轉移或撤離的分身之術。這裡的“脫”不是驚慌失措,而是為了迷惑敵人,以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
【諸葛用計穩撤兵】
孔明四出祁山,鬥陣大勝司馬懿,意欲乘勝進軍,在這已經大獲全勝的時機,司馬懿用了一個反間計,後主劉禪相信讒言,下詔命令孔明班師,孔明接受詔書以後,仰天長嘆道:“主上年幼,身邊必有奸臣。我正要建立大功,為什麼讓我還朝?我如果不回,便是輕視幼主;若是奉命退兵,日後再也難以得到這樣的好機會了。”姜維問:“如果大軍撤退,司馬懿乘勢追殺上來,該怎麼辦才好?”孔明說:“我們這次撤軍,可分五路而退。今日先退這座大營。假設說營內只有一千士兵,卻要掘兩千人的灶;今天要是掘了三千人的灶,明日就掘四千人的。每天退軍,都要添灶之後再出發。”楊儀問:“當年孫臏擒龐涓,用添兵減灶的辦法,現在丞相退兵,為什麼要增灶?”孔明說:“司馬懿善於用兵,他知道我們撤退,必然追趕,可他又必然會懷疑我們有埋伏,一定會在舊的軍營內數一數灶的多少,看到咱們每天增灶,又不知道兵到底是退還是沒退,便存有疑懼,不敢追趕,我們便不會因退兵而遭受損失了。”於是傳令退兵。
司馬懿估計到他的反間計已經奏效,只等蜀兵撤退時便要追殺。正當他躊躇滿志時,忽然得到報告,說蜀軍大營已經空虛,人馬都已撤去。馬司懿因為知道孔明足智多謀,不敢輕易追趕,親自率了百餘名騎衛前來蜀軍營地察看,教軍士數數灶的數目,便回到自己的營寨中去了,第二天又教士兵趕到那個營內再一次查點灶數,士卒回來報告說:“這營內灶的數目,比原來又多了一分。”司馬懿對眾位將領說:“我猜到孔明足智多謀,現在果然添兵增灶,我若追趕他們,必然中了他們的計;不如暫且退軍,再作更好的打算。”於是他回師不再追趕。
孔明沒有損失一兵一卒,望成都從容進發。後來當地居民前來報告司馬懿說,孔明退兵之時,並沒見添兵,只見增灶。司馬懿仰天長嘆道:“孔明仿效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