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部分(2 / 4)

小說:大唐春 作者:西門線上

原因之所在。

長安米糧價高,首先就是因為供應不足。

長安所在的關中平原號稱沃野千里,其實可供耕種的田畝有限,而且歷經千年的開墾和耕種,地力漸漸趨於貧瘠,產出不高,即便是大唐立國以來,積極地修繕了很多前朝留下的水利工程,極力的引導百姓們務農耕種,但是僅靠關中地區的產出,扣除了百姓們自己的口糧之後,仍是根本就不足以供應長安城中所需。

而且長安地處關中平原,往西、往北,都比關中地區還要貧瘠,自給自足已是不易,根本就不可能給長安提供太多過剩的米糧,往南的劍南道倒是富庶,但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轉運極其艱難,所以基本指望不上。

而往東呢,東邊不管是河南道還是淮南道,乃至於再往南的江南道,都是富糧區,自然是有實力支援長安的,而事實上,朝廷每年都有漕運從江淮之地運達長安。

但是東邊的米糧要想運到洛陽容易,要想進長安,卻是極難。洛陽至長安,七八百里路,其中大半都是難行的山路,殽函天險,神驚鬼愁,若是走陸路,幾百里路走下來,運輸的行腳費之高昂,倍於米價,非官府所能承受。

而若是走水路,又實在是太過艱難。

黃河經由河東道過來,在風陵關、潼關之地突然一個九十度的大直彎,改道向東,一路約二百許裡,奔往三門。

三門,即三門峽。又稱三門山或砥柱山。

三門峽谷,兩岸夾水,壁立千仞,怪石嶙峋,地勢險要,河心有兩座石島把河水分成三股,分別稱“人門”、“鬼門”、“神門”,故曰“三門峽”。砥柱正對三門,河水奪門而出,直衝砥柱,然後分流包柱而過,故曰“中流砥柱”。亦號稱三門天險。

可想而知,有了這等天險做阻,東邊有再多的米糧,卻也是無法運到長安來的,即便是眼下每年江淮過來的漕運,在經過三門的時候,仍是事故頻發,動輒船沉人亡。

因此,雖然東邊有的是糧食,但是隔著一個三門峽,長安的居民卻只能是坐在高昂的糧價望穿雙眼了。路況如此,叫人徒呼奈何。

蘇晉雖然不是戶部官員,不過他博聞強記,對於一些重要的資料倒是有印象的,據他說,每年從江淮之地運抵長安的米糧,在高宗武后時期大約只有二十萬石,開元以來有所增加,卻也不過每年四十至六十萬石,可以說,對於長安的百多萬人口而言,這一點糧食,也只好算作杯水車薪。

而與此相對應得,則是第二點,那就是長安的人口增長問題。

關中地區,乃至於大唐全國能夠提供給長安的米糧就是隻有這些,在國朝定鼎初期,長安還沒有那麼繁華,這些米糧自是夠用,但是隨著國家一天天強盛,長安作為天子之都,地位越來越顯赫,外來人口極多,再加上關中本地人口滋生,百餘年間,長安城的人口從當年的二十來萬,一躍突破百萬,至今已經是百萬不足以囊其數了。

別的不說,只是蘇晉提供的一份對比,就可略窺其中一二。

據他說,太宗貞觀年間,朝官至少時只有六百四十二人,吏部有冊可查的,但是到了當下,去年,也就是開元二十年的時候,吏部的統計資料是長安城內的朝官已達一萬七千六百 多人,較之太宗時多出近三十倍

所以近十幾年來,長安城內屢屢糧荒。早在二十四年前,中宗景龍三年(即公元709年,作者注),關中地區曾遭遇大災,當時的文武大臣就曾建議中宗遷都洛陽,中宗當時便怒道:“豈有逐糧天子耶?”可見當時的長安缺糧到了什麼程度。

而時至今日,即便玄宗皇帝以天子之尊,仍是不得不每隔一段時間就被迫的帶著一大幫朝廷大臣遠足跋涉的到洛陽去“就食”,習慣了做一個“逐糧天子”了。

如果李林甫所說的糧食一事不是虛言的話,一旦他真個的舉薦了李曦出任相關方面的官職,那麼很顯然,這一攤子將馬上就壓到李曦的肩上。

一百萬人的吃飯問題,如山之重。

第三卷 風風火火闖長安 第五十一章覲見

第五十一章覲見

開元二十一年秋,九月二十四日,上午。

李曦正式得到了內侍省傳召,著從九品奉禮郎李曦三日之後於南燻殿覲見。

對於一個只有階位的從九品小官來說,能夠面見天子,這可是特殊的恩典了,要知道,即便五品官員,想要見到皇帝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而且要見皇帝,並沒有那麼簡單,李曦換了自己的官服之後便隨著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