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曾經貴為國王的現任總理大臣路培坤心折不已。最讓他們心折的事是,大家集思廣益得來的東西,經易懂事一分析總結,然後分派任務,就成了易懂事的東西,易懂事做得最多的只是動動嘴,出主意以及動手做的人的功勞遠遠不如易懂事。這可是長期當企業領導的心得,現在被易長久等學了去。
其次,朝會還可以開得如火如荼,使得大家主動要求延長,讓易長久汗顏。除了晚上大家回家睡覺之外,連午飯大家都是在朝堂上一人捧了一個碗簡單解決的。其實在帝國重建的繁忙工作之中,誰不是積累了一肚子話要說,在難得地能有這機會說話,又真的讓大家沒有壓力地暢所欲言,並能與其他人大討論的情況下,吃飯等等都是小事。最後幾百個議題大部分都是舉手表決的方式定下來的。這樣一來,連續五天,早就不是所謂的早朝了,朝堂也成了議事的茶館似的。
但在雜亂中有一點易長久特別留意,一旦易懂事多方聽取意見後,一旦決定下來去執行,大都是頒佈的死命令,一旦誰以後說做不到,那朝廷的翫忽職守罪可不是虛設的,一準落在沒完成的人頭上。以後,易長久把這個從弟弟身上學到的東西應用到實踐中,效果真的不是一般的好。
這個朝會具體的細小的事就不說了,在大的方面易懂事對自己的有些作為進行了修改。首先是教育制度,由於現在學校上的都是文化課,沒有思想體系方面的,不像此前的縣學、國子監、翰林院等那樣首先是忠君的教育,然後才是軍事、歷史、各種學說等等,所以現在學生的所學完全與大陸各國完全是兩個不同的體系。一個國家固然有可能影響全大陸,但那時間太長,而且別國怕是很難與華夏帝國銜接得上。這倒提醒了易懂事,自己確實忽略了。於是決定在小學、初中、高中的教材中加入《蒙學》、《四書》、《五經》等等,都有忠君教育,這對封建王朝的統治確實有極大的好處。不過編制教材,易懂事可是逃不掉,畢竟現在這個世界還沒有《四書》、《五經》等東西呢。但執筆的這次換成了教育部代理部長墨清,以後出來的東西也將是改頭換面的,反正絕對不叫《四書》、《五經》了。
其次,米樂多這個對外貿易部代理部長現在被各國商人追得到處跑,米江河這個內貿部代理部長的境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現在華夏帝國有太多的獨家產品,但都是產能不足。為了產品的分配,父子兩有時還拌拌嘴呢。一問胡三包這個工業生產部代理部長,才知道是他的助手,易懂事曾經的學生出的主意,那就是不能滿足所有需求的,要使需求處於飢餓狀態,華夏帝國才好賺錢。易懂事倒是有些好笑也有些好氣,這些學生學倒是學了,但畢竟不像自己前世那樣各種理論滿天飛,所以他們還是不能完全聯絡實際。
現在兩個大陸兩百億左右的人口,就只有華夏帝國有成規模的生產這些初級工業品的工廠,而華夏帝國現在的人不到一億,就算百分之八十都是工人,出來的東西也是永遠滿足不了人們的簡單的需求的。現在離華夏帝國遠一些的地方,消費需求都沒有開發呢。又由於那些地方遠,運費高昂,這些生活必需品到了那些地方都成了奢侈品了,哪裡還用得著控制產量呢?
不過了解了這事以後,易懂事要胡三包開足工生產時,易懂事才真正找到了產能不足的癥結所在。現在工廠的佔地問題好解決,華夏帝國經過被神界的大屠殺以後總的來說是地多人少,但生產裝置不夠,工人不夠,這兩點成了大問題,就算敞開了生產,也最多提升百分之二十的產量,看米樂多父子倆相互拌嘴的狀況,就算增加百分之一千也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至於工人緊缺,易懂事早就料到了,現在還是沒有解決的好辦法,又不願意大量移民進來,所以只好從裝置上想辦法了。但是問到易富貴裝置的事,他也是天天頭痛,連他這個生產裝置的人都還為自己的裝置不夠而頭痛呢。因為運輸部的原物料來不及運進來,裝置來不及運出去。但運輸部也有苦楚,工部的路現在倒是修得多,但是汽車不夠大,很多生產裝置沒法裝車,還得用最原始的人推馬拉的方法往外運,而現在彎月島一南一北有兩個工業中心,特別是運裝置到北方,沒有兩個月是送不了一趟的。更可怖的是那些大鐵疙瘩要從各個鋼鐵廠運到黃石島的機械裝置廠更是費勁。現在各有苦處,誰都束手無策。
易懂事一圈問下來其他人沒找到問題的根源他卻是找到了,就是差一個簡單的,但是很重要的東西自己忘記了弄出來,焊接裝置。沒有了這東西,鋼鐵廠生產時很多裝置的主體都得一體成型,易富貴他們生產裝置時更是得把所有東西都搞好,在除了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