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出生的王志紋說出這些話來無可厚非,他從小就是看這種電影長大的,自然對此根深蒂固,一說到風格立即就會將腦海裡記憶最深處的東西挖出來。
英答聽到這沒有任何補充,反而問道:“張涵宇呢?”
王志紋笑了:“昨天拍我給他上電刑的戲。哥們掙扎動作太大,肩膀脫臼,休息呢。事先宣告啊。我可沒真電他,這哥們是看著小邵突破演技後有點接不住砸過來的戲,這才努力的過了邊兒。”
英答這才反駁道:“我有不同意見,你說用配樂當風格我就很不同意。提起電影配樂。我印象最深的除了早年間的《地道戰》等主旋律電影,就剩下港片時代的《倩女幽魂》和《笑傲江湖》這還是因為歌曲太經典傳唱度太廣的緣故,配樂就不是電影這個載體裡主要展現的事情。你說的表情特寫我也有疑慮,能夠令人印象深刻一眼就認出來的風格除了王佳衛的‘偷格加印’、吳雨森‘和平鴿’、《駭客帝國》的子彈時間,標誌性太低,而且,拍得出拍不出經典畫面還兩說著,更關鍵的是。觀眾對電影的誤讀太過嚴重。”
“你就說周星星,人人都說後現代主義大師。可週星星在媒體上不止一次否認根本不明白後現代主義是什麼,就連《大話西遊》當年也是在香江被當成失敗的電影案例,直到在咱們這邊大學生嘴裡越穿越廣才成了精品。這就給觀眾造成了非常難以解讀的誤區,我們口口聲聲的藝術讓所有觀眾都認為他們看到的電影都是有思想有深度的東西,卻不知道大多數商業電影都只是一盤生意,一場交易下的產物。”
英答嘆了口氣繼續道:“這就像非要管腦震盪叫無定向喪心病狂間歇性全身技能失調症,聽著耳根子都發麻。”
邵英雄還頭一回感覺英答說這話很有深度,甚至於林西蕾對視一眼後竟然為英答投去一個讚賞性的目光,不管英答人品如何,這番話說的很經典結果仔細一想這孫子什麼都沒說,這討論的是如何確定高群舒在大熒幕上的風格,他把別人的建議都推翻了還沒給出半點可行性建議,剩下的,光是扯蛋,連扯蛋都扯的不疼不癢。
不是英答說的沒有道理,可有道理沒用,現在要的不是耍嘴,喊口號能把風格喊出來?
高群舒又把目光轉移了,現在王志紋與英答都不用指望了,當他看向邵英雄的時候,發現邵英雄正在沉思。
對於尋找風格,邵英雄有著足夠悽慘的經驗,別人的風格都是小溪流水磨圓岸邊石一樣自然而然積累而成,邵英雄不是,他的電影風格是從別人的電影裡總結出來的,也就是說,邵英雄的電影風格是刻意定性的,不是天生。提起天生,不得不提馮小鋼,他在2013出版的小說《不省心》裡就到處體現著天生的調侃風格,什麼?邵英雄怎麼知道的?因為《非誠勿擾2》後邊的名字原本應該加上個‘不省心’最後是把這個名字抹了才沒叫《非誠勿擾:不省心》,那麼,他的電影介紹中自然就會有這本小說,誰讓這本小說不光是隨筆,更有大量詞句出現在了馮小鋼的電影裡呢?
比如說吧,這本小說裡有一段話就是《私人定製》裡的臺詞:什麼是貴族?想象一下,某貴族指著故宮說‘這院子不錯,買了。’,穿著燕尾服、戴假髮(指英式管家)、腰桿筆挺像跳國標舞的隨從湊到耳邊小聲答‘這院子本來就是您的。’貴族一臉狐疑‘是嗎,這事我怎麼不知道’隨從道‘這事太小,不值得跟您彙報。’貴族還就得當場掃興,表現出一副很沒勁的樣子。
這就是風格,因為生活環境不一樣養成的思維模式不一樣,當別人沒把這種思維模式搬上熒幕被所有人所熟知的那一刻,他馮小鋼辦到了,於是觀眾看到這種電影大部分時間都會先入為主的以為是‘馮小鋼’。
邵英雄給‘電影風格’這四個字定了性以後,才緩過神來,抬眼間不管是林西蕾還是周訊,都眼巴巴的看著自己:“你們幹嘛呢?”
“瞧的我跟沒穿衣服似的。”
高群舒反問:“想明白啦?說說吧?”
“什麼我就想明白了?”
“沒想明白你一個人在那又愣神又點頭的琢磨什麼呢?”
王志紋也參與到了新一輪的討論當中。
邵英雄讓幾個人給撩那了,要不說點什麼還真下不了這個臺。
“我想這東西,有點淺。”他還能怎麼辦,只能胡沁一通讓所有人都不當真,用一個玩笑打哈哈的湊合著過去得了。
事實上高群舒的《風聲》也好、《東京審判》也好,都不是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電影,除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