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的內政上,總算把從饑荒中緩了過來,倉庫裡有了一些家底。
不過李重也不是沒有徹底拋下了軍事,甘寧和周泰等人倒是忙活的熱火朝天。
就在江都附近,甘寧等人弄了一個造船廠,沒日沒夜的打造船隻,縫製船帆,把江面打造成一個巨大的工地。
甘寧和周泰的對面就是孫權,不過孫權手中也沒有多少水軍,防禦可以,渡江北上那就不用想了。甘寧就算打不過孫權,也可以退到中瀆水,孫權是絕對不敢追的。中瀆水可沒大江那麼寬廣,在兩岸就能控制航道了。
再說了,孫權又不傻,才不會消弱自己的實力攻打甘寧呢。
對於李重來說,好訊息一個接一個的來了,有兩個人接連來到河北,這兩個人可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一位是醫聖張機張仲景,另一位是工匠大師馬均馬衡德,當然,不學無術的李重就聽說過張機一個人而已。
能稱作醫聖的人,光是醫術好還遠遠不夠,還要有懸壺濟世的胸懷,拯救過千千萬人的舉動,並且還要有流傳千古的醫學著作。
華佗本來也勉強夠資格,但很倒黴,青囊書失傳了,所以華佗只能稱作神醫,但不是醫聖。實際上論到醫術,華佗並不比張仲景差,當然這個東西也沒什麼可比性,大家擅長的方面不同。
華佗擅長的是重病奇症,張仲景擅長的是流行疾病,但不管怎麼說,張仲景救過的人數要遠超於華佗。
工匠大師也不能小覷,自古以來,能被稱作大師的都是處在某個行業最巔峰的人,比如王羲之、蘇東坡、公孫大娘等等。當然了,天朝的大師滿天飛,就不算數了,
簡單介紹一下馬均這個人,在歷史的記載中,馬均簡直是堪比魯班的人物。馬均曾經做過一套百戲木人,這些木人用水流當驅動力量,可以做出翻跟頭,****、走繩索、打鼓。投擲木球等等動作,端是神奇無比。
馬均還對軍事器械很有研究,諸葛亮發明諸葛連弩之後,馬均看到諸葛連弩的箭矢就說:這種連弩還不完善,我能做得更好,能讓發射力量增大五倍。
很可惜,馬均的一件得不到魏明帝的重視,新連弩也就不了了之了。非常惋惜的事,馬均這樣一個驚採絕豔的人,在歷史上臉生卒年限都沒有留下,可悲可嘆!古代當權者太不重視工匠了。
實際上馬均和張仲景來鄴城發展,就是因為李重非常重視學術。
有一類人,不求財、不求權,求的就是名聲,青史留名,流芳千古,當然,張仲景這樣心志高潔的人連名都不求,人家真是心懷黎民百姓,仁心仁德。但是,無論是那種人李重這裡都有足夠的誘惑力。
想拯救黎民百姓的張仲景看重的是李重這裡出版醫書,想要青史留名的馬均看重的是出版書籍之後上面可以署名,誘惑力夠不夠大?
這兩個人接連到來真讓李重喜出望外,張仲景就不用說了,治療流行疾病的專家教授,頂尖人才,李重立即就讓張仲景坐上醫學院院長的位置,本來這個位置是華佗的,但是華佗真不是當院長的材料,當個高精尖的講師才適合他。
屈居副院長的華佗也不生氣,對於他們這樣醉心醫書的人,神馬權勢都是浮雲。
馬均更是把李重雷的外焦裡嫩,差點沒以為馬均是魯班降世,看看馬均給李重帶來的科研成果吧:翻水車,這個都系就不解釋,大家都知道幹什麼用的,馬均的新式翻水車工作效率是舊式的百倍以上。
別說百倍了,就一倍,都能把李重樂背過氣去,這樣一來,河北中原的糧食產量最少能增加一成,千萬不要小看這一成產量,幾乎就相當與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一成。別拿現在圈地增加gdp比較,人家那可是實打實的增加一成。
這還不算,馬均還那粗一款新型的織布機(織梭機),工作效率也是舊版的幾倍以上,另外還有一些零零碎碎的小發明,像什麼指南車,計裡鼓器(相當於現在的計程器)對軍事上也很有幫助。
驚喜之下,李重當即提前將工部弄了出來,撥給馬均一大票人去玩發明創造。
當然,窮兵黷武,狼心狗肺的李重也沒忘記問問馬均,能不能研究出連弩啊,高階投石機之類的武器,但很可惜,馬均的答覆是不能,就算能,也要研究一段時間才可以,民轉軍不是那麼容易的。
這真不容易,在古代各種技藝都是一脈相傳,特別是涉及到軍事的連弩等物品,絕對不會出現滿大街都是圖紙的現象。估計諸葛亮設計的諸葛連弩也是有圖紙可循的,不然的話,諸葛半仙應該是沒有時間搞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