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並不是害怕趙雲的五千人馬,而是怕被趙雲纏上,曹操在背後襲擊自己。
別看現在李重和曹操貌合神離,但只要自己不死,這兩個人不會翻臉開戰的,而且一旦有殺死自己的機會,兩家同樣會密切合作。
袁紹的目的是自己的老巢渤海郡,袁紹在南皮經營多年,就算在倉促之間也能拉起幾萬人的軍隊,也就有了對抗曹操的本錢。
這次袁紹打算獨斷專行了,也不跟手下商議,立即就放棄了蕩陰縣,直奔清河郡而去。
袁紹當然考慮到曹操會追殺自己,不過袁紹真沒把曹操放在心上,他很清楚,曹操現在的騎兵就有兩千虎豹騎,這兩千虎豹騎對自己的大戟士夠不成威脅,只要趙雲的三千騎兵不參戰,自己可以很輕鬆的返回渤海郡。
當然,袁紹也不是三歲嬰兒,知道撤軍必然會有損失,沒關係,一萬多步兵隨便曹操殺,想怎麼殺都行。
而且曹操的追擊速度也不會太快,魏郡、清河郡各縣都是曹操必須攻克的,曹操絕對不敢放棄糧道孤軍深入,唯一的難處就是突圍這一段時間而已。
建安三年(198)三月,袁紹放棄蕩陰縣,向東北方向突圍。
果真不出袁紹所料,趙雲看到袁紹沒有北上的意圖,並沒有全力追殺自己,只是用輕騎擒殺了上千兵卒,就藉口人馬疲憊,收兵而回。
而曹操追殺袁紹則要積極的多,一陣圍追堵截下來,袁紹損失了五千兵卒,但也程公逃到官道上,向內黃縣進發。
曹操當然不會放過袁紹了,當即引兵追來,二人打打停停,一直打到南皮,這才停下腳步,而此時已經到了建安三年四月。
不提曹操和袁紹在南皮僵持,李重此時也打下了武城,正式出兵鄴城。
期間甘寧共“徵兵”六七千人,再加上週泰帶來的水軍,趙雲抓到的降兵,李重圍困鄴城的兵卒共計四萬餘人。
李重當即派趙雲帶領一萬兵卒北上武安縣,攻打高幹,涉縣的郝昭也出兵相助,二人經過十餘天的浴血奮戰,終於攻陷了武安縣,一路尾隨追殺高幹至邯鄲,邯鄲是趙郡的治所所在之地,算是一個大城,但其中的兵卒早就被高幹抽調一空,所以趙雲和郝昭二人還有攻克邯鄲的能力,只是需要耗費一些時間罷了。
經過二十餘天的廝殺,趙雲和郝昭終於用衝車擊破了邯鄲的城門,攻下邯鄲,高幹孤身北逃,前去尋找袁尚。
留下郝昭駐守邯鄲,趙雲帶兵南下,與李重合並一處,將鄴城團團圍住,只留下北門給審配突圍。
這不是圍三缺一的打法,而是李重的兵力確實不夠四面合圍,放棄北門也是無奈之舉,當然審配要是選擇突圍,李重自然求之不得,說實話李重對審配沒什麼興趣,審配這個人死忠袁紹,根本就沒有招降的可能,鄴城才是重中之重。
五月初,李重終於將兵馬調動完畢,例行公事般的開始勸降工作。
喊話無外乎是袁紹不聽天子號令、殘暴不仁、窮兵黷武,而我、李重是正義的,是仁慈的,前來解救鄴城的百姓於水火之中,你們趕快放下武器投降,我可以上表天子赦免你們的罪責等等。
總之就是一堆廢話,但還是能打擊守軍的氣勢,反正還沒開始下雨,李重有都是時間磨牙,何樂不為呢?
審配也覺得總被李重動搖軍心也不是辦法,於是決定出城打上一仗,提升一下士氣,顯示自己守城的決心。
李重倒是很敬佩審配的為人,見到審配出戰,當即帶著甘寧躍陣而出,著審配說話。
審配也毫不示弱,帶著馮禮、張子謙離陣而出,與李重陣前相見。
李重知道審配此人對袁紹極為忠心,也不開口勸降,只是朗聲說道:“審正南,本候佩服你為人忠義,定然要與我死戰,但你可知道,鄴城上萬兵卒皆屬無辜之人,審正南你何必連累無辜兵卒性命。”
“哈哈哈……”審配一陣冷笑,朗聲道:“李子悔果真巧舌如簧,不過晉陽侯要是真愛惜兵卒性命,為何要侵我州縣。”
李重搖頭道:“審正南此言差矣,我李子悔奉天子之命討伐袁紹,何來無故侵你州縣一說?”
“你!”審配頓時被李重也得說不出話來,現在他才發現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威力,不管曹操和李重處於什麼目的攻打袁紹,但人家就是在大義上佔據上風,一句天子之令秒殺一切藉口。
現在的天子旨意可不像三國後期,現在漢室朝廷的威信還沒有消散趕乾淨,不少百姓士族還是為朝廷馬首是瞻的,不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