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事兒也不算什麼事兒,你也知道,王皇后所生的皇子不是長子,不過太后對嫡子還是很盼望的,她想要一個嫡長孫,可是王皇后卻前兩胎都生的是女兒,婆媳之間就有了一點兒小矛盾,那時候皇上還沒有被立為太子,因為沒有嫡出之子,讓先帝爺的心思就有些動搖,太后這心裡就埋怨起了王皇后。矛盾就是這麼一點點的積累起來的。等王皇后終於再次懷孕的時候,太后就更重視了,結果王皇后生產的時候難產,不過好多穩婆都摸過胎,說皇后這一胎很有可能是男胎,太后要嫡長孫的心思很重,就說了保住孩子的話。”
剩下的話,劉夫人就不便說了,可是李梨花也猜出來的,定然是太后這保孩子不保大人的話,讓王皇后知道了,心裡就不痛快了,對太后的心結更重了,畢竟誰也不想自己變成第一個被捨棄的人,尤其是前面還有矛盾的婆母。
後來王皇后不僅把孩子生下來了,自己也好轉了,表面上沒有什麼,可是到底是存了疙瘩,和太后的婆媳關係就不如以前那麼好了。恐怕兩人都是心知肚明的,不過是維持表面上的平和罷了。
這倒是比自己當初的婆媳關係要好的多了,那位可是直接想把自己給弄下去,好讓別人佔了自己的位置。
“其實太后和王皇后要是能好好談一談,關係就能更緩和一些,只是兩人都不想自己先低頭,所以就弄成了現在這樣。不過太后對王皇后這個皇后還是滿意的,王皇后對太后的孝敬也從來不會少。”
☆、第一百七十六章 兩方調和
李梨花說道:“兩個人都是最尊貴的人,所以就算是心裡已經想賠罪了,也不好說出來。”
李梨花覺得這個王皇后可真是運氣好,有個這樣還算不錯的婆婆了,真要是像她上輩子的婆婆一樣,真是讓你恨不得殺了她的心都有,那樣就不好辦了。
只不過王皇后畢竟是小輩,這樣的和長輩倔著來,不是自己吃虧嗎?有時候低下頭一些,還是更好一些,不然受罪的可是自己。
不過隨即又想,這樣的事兒,還真是不好賠罪,王皇后總不能說,我對你說的話已經不介意了,任誰都知道,當初該選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孫子吧。
那樣說了,不是明白的表明,我當初就是因為這個而心裡不痛快的?
而太后那邊呢,她一個當長輩的,給一個當小輩的賠罪,那真是太丟臉面了。
李梨花本來就不想摻合這些皇家的事兒,希望離得越遠越好。
她找劉夫人瞭解這些情況,也是想著不定什麼時候又被召進宮去,到時候因為不知道情況,平白的得罪了人,那就不好了。
不過劉夫人既然能跟自己說這些,李梨花也不好什麼也不說,她說道:“這麼說起來,太后和皇后的關係比我和我婆婆的關係要好的多了。”
倒不是她當著外人說自己婆婆的壞話,不是有一種心情嗎,說出自己的不幸,比別人還要慘,那麼自己的不幸就變得不是那麼一回事兒了。
李梨花看劉夫人很是有心太后和皇后的婆媳關係,怕說著說著,不定要讓自己有什麼方法,可以想出來,她實在是不想和宮裡的事情摻合到一起來,所以就說了一點兒。
沒想到劉夫人一聽,心裡倒有了主意,她心裡是打算讓太后和皇后這兩個婆媳能解開心結的,畢竟這兩人都是和自己有關係的,當初的王皇后也是自己跟太后說過她的品行的,這要是繼續下去,那不是沒有個好嗎?
畢竟盯上皇后寶座的人也不在少數。太后雖然現在沒有那種換皇后的心思,可是真的要到了太后不耐煩的時候,說不定就有了,皇上又是個孝子,說不定就聽了太后的話,受了影響。
而太后那邊呢,年紀也大了,該是安享天年的時候,真要是為這些費心費力的,對她的身體也不好。
所以劉夫人再次進宮,先到了太后的宮裡,和太后聊了一會兒家常,劉夫人就和太后有話要說了。
太后說道:“你不必說了,我知道你想說什麼。”
在劉夫人面前,太后沒有自稱為哀家,可見和劉夫人的感情很是深厚。
太后小時候跟著父親去外任,他父親續絃娶了後妻,對她這個前妻所生的孩子就不聞不問,當初在府裡,她有時候都吃不飽,如果不是劉夫人當初照顧自己,她還不知道自己怎麼樣呢。她即使最後成了太后,也不會忘記這份恩情的,
“可是,這樣的事兒,怎麼說呢?難道說我這個當婆婆的說錯了?作為太后,首先自然緊要的是皇家的血脈,其次才是別的